口碑崩盘盗版泛滥,《花木兰》还有机会吗?
大家反感的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而是一个糟糕的故事。但对迪士尼来说,给被视作“未来”的Disney+拉新,远比一部电影的票房得失更为重要。

本文不含剧透,请放心阅读。

迪士尼真人动画改编电影《花木兰》原本是中国电影观众在这一年里为数不多的期待,而9月4号,随着本片在迪士尼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影片资源也随之流出,不管是真的花费了29.99美元点播的海外华人,还是国内观众,几乎众口一词的表达了愤怒。截止发稿,影片还未上映,豆瓣已经有超过6万8千人为《花木兰》打分,评分暂时稳定在了4.7。

和国产烂片沦为一档的分数,让很多希望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民族亲近感和文化自豪感的观众觉得,自己当初的期待像个笑话。以至于社交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两股行动上南辕北辙,但情感出发点却高度一致的“正义之师”,一股声音说:“不要传播《花木兰》的资源!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另外的声音则表示:“我要疯狂传播花木兰的资源,让迪士尼赚不到钱。”

或许是评分太过于刺眼,在预售开启的当天(9月8日),豆瓣电影首页却不见《花木兰》,对于一部即将上映的好莱坞热门大片来说,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而上映前口碑的崩盘和高清盗版资源的传播叠加在一起,对迪士尼来说,至少在中国内地,《花木兰》已经成为了一场需要应对的灾难。

豆瓣电影首页看不到《花木兰》的影片信息。

《花木兰》口碑奇差只因不懂中国?

“《花木兰》这么差,是因为迪士尼没有深刻理解中国文化。” 目前在社交网络上,类似的声音非常多。

要想做出这样的指责是非常容易的,甚至不需要观看正片。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的观众仅从去年7月发布的短短一分半钟的首支预告片中就能轻易发现一堆问题。譬如,《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而预告片中花木兰却顶着一脸唐朝的“鹅黄妆”,应为北方人的花家却在影片中被“搬到”了福建土楼里等等。

但仅仅指责迪士尼对中国文化没有做考据,充斥着西方对东方的猎奇和刻板印象,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花木兰》在北美观众眼中同样令人失望。在体现大众口味的IMDb上,《花木兰》的分数是5.6分(满分10分),在偏向影评人和媒体的MTC上,《花木兰》得分67分(满分100分)。比较之下可以看出媒体及影评人与观众口味之间有所差异,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艺术片领域是不足为奇的,但出现在一部面向全年龄层的商业大片上,则说明很可能其中有一方不够客观。在同时体现影评人及普通观众口味的烂番茄网站上,这种割裂就更加明显。《花木兰》新鲜度76%,爆米花指数53%。

从烂番茄评分可以看出,北美影评人和媒体与普通观众对于《花木兰》的观感存在割裂。

可以对比同期上映的另外一部商业大片《信条》,新鲜度74%,爆米花指数78%,基本一致。

《信条》在烂番茄上的评分。

这说明,不只是熟悉中国文化的中国观众或华人群体吹毛求疵,《花木兰》作为一部面向全球的娱乐大片,也没能成功取悦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众。

同样的,单从文化原因出发,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观众和华人群体可以接受同样存在文化挪用、符号堆砌等问题的《功夫熊猫》。或者更直接的,98年上映的动画版《花木兰》,真的比22年后的真人电影版更懂中国吗?也有人说,是动画这一形式自带的夸张和童话属性,掩盖了部分尴尬,那么又该如何解释真人漫改电影《黑豹》在美国黑人族群中掀起的种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呢?

《功夫熊猫》等作品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并没有折损,《黑豹》也没有被黑人群体广泛诟病,说明大家反感的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而是一个糟糕的故事。如果把《花木兰》面对的负面评价简单归因于迪士尼“不懂中国”或者“不尊重中国”,其实是在为该片在更基础的创作层面出现的问题开脱。

何况,真的要讨论”尊重“问题,在影片内容之外的一个细节,恐怕更能体现迪士尼所谓的“尊重”只是出于商业目的虚伪。有身处北美的华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的父母一直非常期待《花木兰》,而当他在Disney+线上购买该片,准备和父母一同观看时,却发现该片没有中文字幕。更令他不解的是,本片为欧洲国家的观众提供多个小语种字幕。

图源:微博用户@Jummmerco。

如果有人用“因为Disney+平台目前还没有为中国内地用户提供服务”来为迪士尼开脱,显然是不成立的。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对比,Netflix平台同样不能在中国内地使用,甚至早在2016年,该公司已经宣布放弃直接进入内地市场,但其线上全部自制内容和大部分采购内容,均配有中文简体和繁体字幕。

更讽刺的是,《花木兰》此次在国内的上映的一个宣传点就是,片中三位主角——刘亦菲、巩俐、李连杰均在国语版中为自己的角色配音。

图源:迪士尼电影官方微博。

迪士尼作为一家植根于美国的国际公司,当然不能以“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他们,这不会也不该是迪士尼的责任。但迪士尼之在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以至于不论种族、国别和年龄的人在进入迪士尼乐园的时候,都能感到快乐,是因为迪士尼在此前的作品中,用艺术和技术表达了最普世的情感。

每个人的童年、甚至成年,都被迪士尼的作品感动过、治愈过。当中国的儿童穿着从迪士尼乐园买来的蓝色纱裙走进影院,并在回到家中之后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冰雪奇缘》,和Eals 女王一起唱起《Let it Go》时,世界上也有其他国家的小女孩将木兰这位“中国公主”视为他们的最爱。

在IMDb,这一北美用户为主的网站上,有人留言“木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还有人化用了动画及真人版中的台词指责迪士尼:“迪士尼,你给你的集团带来了耻辱(Disney,you brought shame upon your family)。”可以说,在这部名为《花木兰》的“大女主”影片对木兰这一角色的呈现,还不如《无敌破坏王2》中一闪而过的客串形象来得精准与惊艳。

最右侧为《无敌破坏王2》中身着便服的花木兰。

对《花木兰》的批评,恐怕没那么重要

那么,迪士尼这次还能赚到钱吗?已经有人为迪士尼算了一笔账。腾讯棱镜推算,如果依照以往院线发行的常规方式计算的话,一般好莱坞大片的片方能从全球票房总额中拿回40%到45%的份额。《花木兰》号称制作成本2亿美元,按照惯例,这种级别的大片,好莱坞大的片场会投入1亿美元的宣传费用,合计总成本大概在三亿美元左右。因此,《花木兰》的全球票房至少要达到7亿美元才能回本。

但目前,迪士尼方面采取的策略是线上线下并行。《花木兰》在疫情相对和缓的国家,如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依旧实行院线发行,而在疫情严峻、且Disney+可以覆盖的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采取线上点播。参考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Disney+ 在全球有6000万用户,按照10%的付费率计算,迪士尼也有1.8亿美元的收入,且这笔收入无需和其他平台或机构分成。而根据《好莱坞报道者》和第三方民调机构的调查显示,有19% 的用户表示非常有兴趣付费观看《花木兰》,要想通过线上点播拿到2个亿的小目标,对于迪士尼来说不是难事。

但在中国,情况可能不那么乐观。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票仓,又是《花木兰》故事源头,此次主演又是华人班底,自然被迪士尼寄予厚望。根据《中美电影协定》规定,中国引进的美国电影,片方的分账比例是25%。如果迪士尼能在中国取得4亿美元,约合27亿人民币的票房,那么《花木兰》就足以回本。27亿人民币的票房,恰恰是猫眼对于《八佰》的总票房的预测。而眼下的《花木兰》,不仅要面对口碑不佳和盗版资源的双重夹击,还存在着中国影院目前仍要求上座率不得超过50%的客观条件限制。这一切都让这部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变得晦暗不明。


大家倒也不必替迪士尼担心,根据《彭博社》的消息,在《花木兰》点播服务正式推出后的周末,Disney+的app下载量增长了68%,达到89万次。同时根据应用程序数据公司Sensor Tower的初步统计,消费者于当周在Disney+上的支出,较一周前激增193%,达到了1200万美元。

虽然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产业陷入停滞,但对于流媒体来说,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加速。Netflix此前多年苦攻不破的院线发行体系,在疫情面前立刻显露出一条巨大的裂痕。以迪士尼、华纳为首的几大制片厂也识时务地转化姿态,由“和院线站在一起,抵制Netflix”,变成了亲自下场,大力加码自家的流媒体平台,势要与Netflix共分蛋糕。被院线视为生命线的“90天窗口期”逐渐失守。

而环球影业最先把脚迈入禁区,今年4月10日,该公司出品的《魔发精灵2:世界之旅》大胆跳过院线,直接在包括Apple TV、Amazon等多个流媒体平台上线,不仅收回成本,甚至比前作通过院线发行获得的收益更高。

此后,迪士尼也不再扭捏,4月16日,迪士尼宣布新片《阿特米斯奇幻历险》放弃影院首映,转而直接登陆Disney+全网公映。7月,他们还将此前斥7500万美元重金购买的,原定于明年登陆院线的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的电影版直接送上Disney+,订阅用户无需另外付费即可观看。这一次拉新效果喜人,据Sensor Tower统计显示,《汉密尔顿》上线的前三天,Disney+的下载量激增了79%。

除了迪士尼,华纳旗下的HBO Max 也早已摩拳擦掌,只等《老友记》重聚特别节目和扎克·施耐德的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上线,大量吸收新用户。

又一个冬天即将到来,全球还有多个地区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行业巨头们已经用行动展示了他们的共识:未来还会不会有院线尚未可知,但未来一定会有流媒体。

就在《花木兰》宣布北美等多地放弃院线,直接登录Disney+的当天,迪士尼还公布了一份财报。报告显示,迪士尼上半年亏损合计40亿美元,乐园和影业两大业务板块的收入分别下跌85%和55%。尽管如此,也不妨碍其股价在当天上涨了1%。

由此可见,对迪士尼而言,给被视作“未来”的Disney+拉新,远比一部电影的票房得失更为重要。

————请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全现在”,朋友圈的世界也会不一样。

阅读数 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