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雍正登基;后果:年羹尧被赐自尽。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雍正登基:1722年,康熙去世,皇四子胤禛(zhēn)登基为帝,是为雍正。
1723年,刚即位不到三个月的雍正就下令,在京大臣、外省巡抚和提督等,都有权通过奏折,跟皇帝秘密汇报公务。
雍正宣布这个命令前,大臣不能直接跟皇帝沟通公务,要先写题本交给通政使,再由内阁草拟处理意见,然后才能转给皇帝定夺。但通过奏折就不用这么麻烦,奏折可通过侍卫或太监直接交给皇帝,皇帝用朱批反馈处理结果,除此之外,没有第三个人可以知晓内容、参预意见。
这种秘密奏折,并不是雍正首创的。他父亲康熙统治时,就曾让亲信通过奏折汇报地方舆情。雍正把这种小范围使用的“私信”大为推广,也是没办法,因为他即位之初,皇位看起来不太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雍正本没什么争储的优势,以低调隐忍赢得康熙欢心,取得大位,这让原本更有优势取胜的皇子们颇为不服。他们散播谣言,说雍正是矫诏上位。而且这些不服的皇子,比如八阿哥胤禩(yìnsì),在朝中都有自己的一票儿支持者。
雍正总觉得下面各种暗流在涌动,实在无法安心。要掌控住局面,才能站稳脚跟。怎么办?他想到了父亲处理类似事情的办法——通过奏折掌握各方动态。这还要从太子胤礽(yìn réng)和三阿哥胤祉(zhǐ)说起。

康熙
当年,太子胤礽着急当皇帝,就让步军统领托合奇,联合几部尚书,商量如何帮他早登大位。此事被皇八子胤禩探知,向康熙告发。康熙盛怒之下,将太子废黜。
这事虽没酿成最严重的后果,却让康熙非常震惊,康熙觉得胤礽的密谋被发现只是侥幸,下面可能还隐藏着更多阴谋。为掌控局面,他把原来只赋予亲信的密奏之权,扩大范围,让大学士、地方督抚、六部尚书等,每遇到诸如结党营私这样的事,都可以递交密折给他。
没过多久,同样觊觎皇位的三阿哥胤祉,为拉拢人支持自己,派门客到处给地方督抚送礼物。直隶巡抚通过奏折将此事密奏康熙,这位门客马上被逮捕正法。事后,三阿哥也被康熙厌弃,排除在皇储候选人之外。
这两个案件发生时,雍正也处在争储漩涡中,奏折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实在让他印象深刻。所以他一登基,就模仿父亲的做法,为控制朝局,用奏折预防皇子结党。但除了皇子结党问题,朝中充斥各皇子的党羽(比如八阿哥胤禩),也会妨碍他推行新政。所以雍正对奏折的使用,比乃父更充分。

雍正剧照
比如,雍正不止给督抚密奏的权力,督抚以下若干级官员,也享有此权,而且要他们一天不落地上奏折;其次,他不只把奏折当作获取情报的途径,还利用跟地方大员一对一沟通的机会,绕开朝中百官,直接处理地方政务。
比如他要推行火耗归公,最初在朝中提起时,礼部侍郎沈近思坚决反对。他索性不在朝中公议,只通过奏折跟地方巡抚商量,然后在河南和山西试行。后来试行效果很好,大家也不好再反对了,直接推行全国,前后只用了一年时间。
如此高效,让雍正对密折制度的依赖越来越强。改土归流,摊丁入粮,都通过奏折跟地方督抚商量着处理。如此一来,内阁、六部等机构,等于在重大事务上被剥夺了参与权,久而久之,他们必然不满。内阁中书叶凤毛抱怨说,奏折由皇帝亲笔批阅,很多政务阁臣毫不知情,也没法提意见。
兵部尚书杨名时为了表达对密折的抗议(尽管他本人也有密奏之权),竟违规把皇帝给他的密折朱批,誊写在其他公文里,公之于众。雍正一气之下,收回了他的密奏之权。
雍正过于依赖奏折,也引得言官不满。有一次言官谢济世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但田是雍正的心腹大臣,他就给雍正写奏折辩解,说谢弹劾他的罪名,跟之前攻击他的广西巡抚李绂如出一辙,田因此指责谢、李两人结党陷害他。雍正信任田文镜,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封还了谢济世的奏疏。

谢济世
言官参劾督抚算本职工作,雍正却通过奏折获取信息,然后用皇权干预司法,此举引来言官群体的不满。谢济世一边继续弹劾田文镜,一边呼请取消奏折,言官们群情汹汹,纷纷附议谢济世。雍正大怒,将谢发配边疆。
后来乾隆即位,谢济世被召回京城,仍不忘对奏折制的厌恶之情。他上书乾隆,请求取消奏折制,说政务应该通过题本走常规途径。但奏折能扩充皇帝耳目,还能高效推行政务,乾隆对其也很依赖,就没理会他。直到清朝灭亡,密折都是最重要的官方文书之一。
后果
年羹尧被赐自尽:1727年,各地官员通过密折揭发川陕总督年羹尧罪状,雍正据此议罪92条,赐年自尽。
结论:雍正通过奏折制度,在政务上绕开内阁,绕开言官的监督,乾纲独断,实现前所未有的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