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签订《瑷珲条约》:中国丢失大片领土
前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果:中俄《北京条约》。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炮轰广州城,然后北上威胁清朝首都北京。俄国趁清政府疲于应付,以割让领土为目标,提出跟中国谈判。

1858年,中俄两国代表在黑龙江沿岸的瑷珲城举行谈判,并签订《瑷珲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黑龙江以北的60完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俄国。其实在条约签订前,俄国已经事实上占领了这里,签订条约只是强迫清政府给予法律上的承认。

因为黑龙江河口对俄国运兵很重要,所以他们早在四年前,就一直找机会往一带移民、驻军。最开始,是因为英国舰队逼近黑龙江河口岛屿,俄国以防范英军的名义,照会清政府,要利用黑龙江往下游运兵。咸丰帝觉得这是俄英两国的事,跟我们关系不大,就通知瑷珲守军,放俄国人通行。

《瑷珲条约》划给俄国土地示意图

但瑷珲副都统接到朝廷命令后,还未来得及通知手下,就被调往扬州抗击太平天国。所以当俄军忽然驶达,要瑷珲城放行时,代理副都统胡逊布不敢允诺,一面以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一面拦截俄军,管炮佐领桂庆甚至要开炮阻击。

然而胡逊布此举却遭到朝廷训斥,说之前已通知放行,为何还妄告俄人造反?然后以惊驾的罪名,将胡逊布连降三级,管炮佐领桂庆被革职。但俄国通行后,便大肆建设兵营和移民聚居点。

此后两年,俄国又三次通过黑龙江运送军队和移民,咸丰帝因已答允一次,担心后面不允会引起俄国不满,所以听之任之。而瑷珲守军,鉴于胡逊布的前车之鉴,也不敢再加阻止。所以俄船穿梭于黑龙江上下游,在北岸建35个居民点,15个兵营,移民6000多人。

清政府因太平天国闹得凶,军力不足,对俄国的行为也无能为力,只象征性地外交抗议几次。就连俄国舆论都惊讶地说,中国几乎没做任何反抗。

奕山

俄国胆子越来越大,伺机将占领的土地合法化。很快,他们等来了机会: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在广东海面集结,威胁中国北方。于是,俄国打算趁着清政府焦头烂额,乘虚而入,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地区是俄国的领土。

此种情况下,清政府只能派出谈判代表——黑龙江将军奕山前往瑷珲,俄方则派出了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带着装备精良的俄国舰队,以武助谈。

奕山因为临行前接到咸丰帝指示,拒不接受俄国的领土要求,所以谈判一开始,他就非常强硬,称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已明确规定,黑龙江以北为中国所有,双方僵持不下。

穆拉维约夫见此情形,把“无意义”的讨价还价交给手下。他自己则开始分析中国情报,得知英法联军已离开广州,北上逼近天津,北京的清政府因不想开战,连番派出谈判使节,还邀请各国调停。

随后,他派人潜入瑷珲守军的兵营,发现中国可调动的战斗部队只有1000人左右,且装备极差,只有少数火枪,多数人竟扛着长矛,背着弓箭,少数几门大炮也非常粗糙……

后方政府不想打,前方部队不能打,那么奕山再怎么强硬,也是虚张声势。所以穆拉维约夫决定,从温和地谈判,转为恫吓。

他邀请奕山到俄国舰队上参观,炫耀新式步枪和精良的大炮,还用哥萨克军乐队表演,显示士气高昂。参观后第二天,俄国在谈判桌上忽然变脸,指责村民烧毁俄国商贸基地(即1855年的“塔城事件”,俄国曾通过不平等条约霸占塔城矿区,居民不忿,烧毁俄商贸基地),说此次俄国对黑龙江提出领土要求,是因为被这场行为激怒了。

奕山自觉理亏,加之两国军事势力相差太大,心理防线顿时崩塌,竟派手下到俄国营地,哭求穆拉维约夫放弃领土要求,否则中国代表没脸面见皇帝,只能投江自杀。

穆拉维约夫勃然大怒,威胁说如不立马签约,瑷珲城内的一切,将化为灰烬。为了给中国代表施压,穆拉维约夫当晚鸣枪放炮,“火光明亮”“枪炮声不断”。

奕山担心命丧于此,只好接受俄方条约中的全部核心内容。《瑷珲条约》就这么签订了。咸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将奕山革职,还通知俄方,拒绝承认条约的合法性。

签订《瑷珲条约》

然而,没过多久,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城,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恭亲王奕䜣迫于形势,接受了英法两国提出的所有条件后,也无力应付俄方再次提出的军事威胁,不但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又割让了西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共80多万公里给俄国。

后果

中俄《北京条约》:1858年末,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有效。

结论:《瑷珲条约》签订后,中国将北方的太平洋出海口让与俄国,这对中国后来的军事布局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阅读数 7.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