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雍正征讨准噶尔;后果:弘皙(xī)谋反案。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雍正征讨准噶尔:1729年,雍正打算对准噶尔用兵,为提高行政效率,特设军需处,作为处理军务的核心机构。军需处成为军机处的前身。
1738年,乾隆帝宣布,恢复雍正时设立的内廷部门军需处,更名为军机处,作为秘书班子,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其实,三年前乾隆刚即位时,就觉得军需处是为处理战事临时设立的,没有其他用处,所以将其取消。后来,又设立总理事务王大臣,作为新的内廷机构,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但久而久之,乾隆发现,总理事务王大臣这个机构,对自己行使皇权有很多掣肘。
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权力很大,几乎可以代皇帝办理一切事务,这就给了有权力野心的人可乘之机。让乾隆最有危机感的,是自己的叔叔,庄亲王允禄。
允禄是康熙十六子,他跟乾隆有一段特殊的渊源。乾隆作皇孙时,颇受康熙喜爱,被带到宫中抚养,平日就住在允禄的母亲宫中。允禄因为这层关系,跟乾隆关系很好,所以乾隆一登基,就让他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之首,还免去他对自己的跪拜之礼。

如此这般,允禄觉得自己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且乾隆初即位时,境遇也不理想,因为雍正秘密立储,乾隆之前没有皇太子名号,也就没有自己的党羽。这种情况下,允禄觉得自己是乾隆少有的自己人,所以越发忘乎所以。尤其是在他主管的宗人府,乾隆想给宗室们改善待遇,允禄竟不允乾隆插手,独断专行,全按自己意思给宗室亲眷定了新的待遇标准。
如此情形,乾隆才理解,为什么父亲当时要成立军需处:军需大臣只是皇帝的秘书,协助皇帝乾纲独断。雍正当年在九子夺嫡中险胜,虽然最终取得大位,但朝中还充斥着不服气的皇子,比如八阿哥胤禩(yìnsì),以及这些皇子的支持者,比如内阁成员大学士马齐。
这种情况下,雍正在处理朝政时,常常会被掣肘。比如要给青海的军队批粮食,但因为八阿哥党羽要借青海兵乱,看雍正出丑,所以要求批粮的题本在内阁经过多次讨论,走了十道手续,才最终落实。
后来雍正要用兵准噶尔,不敢再拿这种效率冒险。所以,他在内廷成立专门处理军务的军需处,一切事务不经外朝,直接由他批复,军需大臣按他的意思拟定处理意见。而当时的军需大臣,是雍正最信赖的股肱之臣,比如大学士张廷玉。如此密切的配合,让军务异常高效,前方奏报到京后,最快只需十天,反馈意见就能回到前方将士手中。

乾隆也需要这样一个忠于自己的秘书班子了,于是他以服丧期满、不再需要总理事务王大臣协助为由,将其解散,然后成立跟军需处几乎同等性质的机构——军机处。乾隆为了让军机处做好自己的秘书工作,将允禄这种有特权的宗亲排除在外,保留鄂尔泰和张廷玉这样没有强大背景,又勤勉忠诚的前朝老臣,另给他们配备几十名章京做助手。
跟雍正军需处不一样的是,乾隆的军机处不只处理军务,还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军机处也由原来的临时机构改为常设,成为法定的,跟外朝抗衡的内廷机构。
所以这样的军机处,比雍正时的军需处显眼,因为明目张胆地分化外朝权力,很快招来不满。
有言官上书,说各地收成的奏报,不应该用密折上报军机处,而应该用常规的本章,交给内阁处理。乾隆将这条意见驳回,理由是如果通过传统的本章,就免不了被多个部门传阅,而地方收成这样的敏感数据,一旦公开,会引起各地攀比之心,对朝政不利。
乾隆知道这是外朝在争权,为安抚人心,也适当做了让步。比如言官提出在京官员的奏折,可交由内阁处理时,他虽然没答应,但准许以后军机处处理完的奏折,由专人誊写摘要,送交内阁保存。

除了外朝,被夺权的宗室也颇为不满,比如允禄。后来弘皙(康熙时的废太子胤礽之子)谋反,在自己的王府按照朝廷规格,仿制各种礼制。允禄协助弘皙操持一切,甚至跟他一起策划趁乾隆出巡进行刺杀。此事被乾隆探知,弘皙被圈禁,允禄被削爵。
后果
弘皙(xī)谋反案:1739年,康熙时的废太子胤礽【réng】弘皙谋反,被乾隆发现,被圈禁削爵。
结论:乾隆时期,军机处因为广泛地处理各种政务,被学者称为军机处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