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太后六十大寿;后果:彭家屏被自尽。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太后六十大寿:1751年,乾隆母亲钮祜禄氏六十大寿,乾隆为母庆生,开始南巡。
1751到1784年,乾隆先后六次到江浙地区巡视。
关于乾隆一再南巡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治水,也是为尽孝道、陪母亲游玩。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满族人的习惯使然,他们把巡游当作勤政、爱民的表现。
不论哪一种原因,都让乾隆最开始决定大规模南巡时,没遇到劝阻。甚至山东、江苏等地督抚还纷纷上奏,说辖内百姓听说皇帝即将亲幸,欢呼雀跃。江浙等地盐商,也自请出资为皇帝出行买单。
然而,这种形势却被一个伪奏稿案扭转。
第一次南巡结束后,乾隆收到云贵总督硕色的奏折,说一个伪造的奏折,在云南广为流行。奏折的主要内容,是抨击乾隆南巡的劳民伤财。硕色说,这篇伪造的奏稿,在流到云南前,已经传了十多个省份。

乾隆剧照
乾隆大怒,下令彻查。第一次发现线索,是在山东境内。一个叫官贵震的小官,曾被人看见散发奏稿。官府派人搜查,果然在其住处,搜出30多张抄好伪奏稿。
但官府经过审讯,发现官贵震只是传抄者之一。原来,他曾是山东沂州府州同,乾隆南巡的消息传来,山东省要讨好皇帝,决定在短时间内,迅速把皇帝车驾经过的御道,拓宽几倍。于是责令下面官员,紧急征调民工,连日赶修。
官贵震接到命令后,紧急征调老百姓。然而因为需要的人太多,当时是农忙季节,官贵震最后只征到要求中的一半人。上司一怒,将他革职。然而事情还没完,拓宽御道就要拆除两边建筑,而官贵震的房子就在路边,所以被拆除,还没有得到多少补偿。
官贵震到京城上告无果,又乘船南下,打算在路上碰到乾隆,然后拦驾伸冤,结果遇到大风,船停在半路不走了。官贵震郁闷之余,见有人传播抨击南巡的奏稿,这正契合他的心情,就传抄很多份,到处发放。
然而官贵震只是传播者之一,乾隆坚持要查到最初伪造者,所以案子还得查下去。
接下来被牵出的,是苏州士绅蒋恭棐【fěi】。因为他的仆人,曾被发现传阅伪奏稿。然而经过审讯,仍旧距离乾隆要的真相太远。

蒋恭棐
原来,江南总督黄廷珪,因为之前在河南任职时,对乾隆的短期巡游招待不周,食物、住处乾隆都不满意。所以这次他想好好表现,就跟手下说,要极尽奢华,让皇帝满意而归。
但库银有限,他就强令苏州有钱的士绅出钱出力。蒋恭棐作为被强行摊派的富户之一,对这种行为非常不满,拒不服从命令,跟黄廷桂发生矛盾。蒋的仆人觉得老爷委屈,见有人传阅伪奏稿,觉得此事如果传开,能阻止皇帝南巡最好,就跟着传抄了。
蒋恭棐也不是始作俑者,这让乾隆大为光火,斥责各地督抚无能。督抚们无奈,只好假称江西某地的城门看守,是最初伪造的人,将其凌迟处死,算是给皇帝一个交代。此案从头至尾,查了一年多,在14个省共逮捕1000多人。各地官府,为讨好皇帝、竞相表现,压榨下级官员和老百姓的案子,也陆续被爆出来。
尽管如此,乾隆南巡的乐趣却没有减弱。第二次、第三次南巡的方案陆续出炉。然而,众大臣对之前的恶劣影响心有余悸,纷纷劝阻。
无锡官员顾栋高请求爱惜民力,终止南巡;江苏学政尹会也上奏折,请乾隆要考虑民间疾苦,顾及民间怨言;大学士尹壮图上奏折说,各地官员借南巡压榨百姓,请皇帝慎重。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止乾隆的脚步,劝阻的人,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充军,有的差点人头落地。
但为平息民间怨气,乾隆在出巡前,特意给各地督抚下令,说之前你们为我建造的戏台,御道,龙舟,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再有人因此浪费钱财,压迫手下,定不轻饶。最后还点名批评了江南总督黄廷珪。为了弥补老百姓的损失,他还在沿途经过的省份,给百姓减免了税。

奢华的乾隆南巡
然而乾隆虽如此要求,但其实极其喜欢奢华和排场。他每次出巡,会自建奢华的龙舟,携带马五六千匹,卫队两千多人。而他对争相献媚的官员,只斥责,不查办。黄廷桂去世时,乾隆还将他的画像放在紫光阁,亲自作诗怀念,将其列为五大督臣之首。可见,他为讨好乾隆,严苛对待士绅的行为,在乾隆眼里并不是什么大错。
如此一来,真正的献媚之风不可能禁止,乾隆再下江南,杭州为给队伍囤积食物,几乎买空了市面所有的粮食,导致物价飞涨。
乾隆为打探民间是否还有怨言,派太监去酒馆、市场打探民意。太监们见乾隆沉迷于南巡之乐,并不敢真把怨愤的实情告知,以致乾隆误以为,自己平息民怨的措施有效,洋洋自得,越发不可收拾。
后果
彭家屏被自尽:1757年,乾隆在南巡途中,处理文字狱答案,江苏步政使彭家屏下狱,自尽身亡。
结论:其实乾隆在南巡过程中,督办了河工、增加了江南士人的科举名额,也联络了江南跟清朝超通知的感情,这些都是为政善举。但因为接待事宜影响恶劣,后世对南巡大多都给批评之语,当甚至说南巡是清朝衰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