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8月15日,英伦空战;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前因
1940年8月15日,纳粹德国针对英国的英伦空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同年12月,德军在莫斯科门户被苏军打退,巴巴罗萨行动以失败告终。
当天早七点,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广播中宣读了希特勒致德国人民的宣言:“我已经决定再一次将德国和我们人民的未来交给我们的士兵。愿上帝保佑我们。”

戈培尔
实际上,纳粹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在进行了。希特勒在苏联前线部署了人类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的军队:153个师,超过300万人,六十万车辆,3580辆坦克,7184门大炮,2740架飞机。
这次“巴巴罗萨”行动依然遵循希特勒引以为豪的“闪电战”的模式。
当天早上,希特勒一声令下,雨点般的炮火和巨大的毁灭降落在苏联脆弱的防线上。俄国监听站猝不及防:“我们正受到攻击,我们该怎么办?” 苏联军队的第一反应是跑路,重新组队,只顾得上整顿在德国入侵之后产生的混乱,根本来不及反击。
在空军快速的袭击之后,苏联彻底失去了还没来得及起飞的四千架飞机。成功摧毁了苏联的空军后,德国开始集中力量对苏联的陆军进行打击。纳粹的军队分成了北方、中央以及南方三个集团军,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以及乌克兰推进。
德军装甲部队的神速、空军总体上的优势地位、陆军的昂扬气势、特别行动队的恐怖狠辣,都给纳粹冠上了战无不胜的光环。
7月初,北方集团军到达波罗的海的里加;一个月后,中央集团军征服了白俄罗斯,离莫斯科只有两百英里的路程,磨刀霍霍;南方集团军则占领了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俘虏了665000人,截获了大量的物资。
胜利似乎指日可待。10月2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场发表了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吹嘘苏联已经被踢出战局,而且永远不会崛起了。
阿道夫·希特勒的时间地图
实际上,希特勒没说错,如果纳粹德国能够将对苏联的进攻集中在一个特定目标上进行毁灭打击,而且将作战方针和战地指挥官协调起来,那么苏联的确极有可能在1941年秋天就被踢出战局。
但,希特勒在几个月的侵略战争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在几个目标上摇摆不定,拖长了战线,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针对苏联的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强调夺得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的紧迫性。不久,他又热切的投入到南方集团军的战斗中,下令一定要全力进攻乌克兰,以获得战略资源。
而当这一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时候,希特勒又对中央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进攻而犹豫不决,回头强调起列宁格勒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纳粹的中央集团军处于停顿状态。
希特勒不断的变换战略重点,过度的延伸了德军的战线,而且没有对苏联的任何一个地区实行毁灭性打击。这无疑是自取灭亡,而且很快他就尝到了苦果。
由于不能抵御德国人最开始的暴风攻击,苏联军队一个劲儿的后退,把德军越来越深的拖入苏联腹地。
一旦陷入持久战,德军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反之,苏联军队却占尽了“主场优势”,不光人力、军事资源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而且西伯利亚的气候也在帮助苏联人。
进入10月,西伯利亚地区的秋雨季节就到来了,这样的天气直接滞缓了德军的脚步,士兵、马匹、坦克和机械化交通工具拼命的穿过暴雨、沼泽、森林和泥泞的道路。而到了11月,虽然骤然的降温让道路结冰利于军队行进,但零下六十度的低温让几乎毫无准备的德军损失惨重。

苏徳战争中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在给他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天气冰冷,无处藏身,衣物短缺,人员和设备的损耗都非常大,燃料供给状况非常糟糕,这一切都使得一个指挥官的责任成为一种痛苦。”
德军在前线的战事陷入困境的关键时期,德国内部的一个苏联间谍则在德国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斯大林在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安插了一位名叫理查德·佐尔格的间谍。他向斯大林报告,日本拒绝德国进攻苏联的建议,同时日本正在准备进攻美国的计划。
根据这一情报,斯大林将他的整个远东部队——14个西伯利亚师(25万人),连同17000辆坦克和一千五百架飞机,从苏日战线上调往莫斯科前线。
11月4日至5日,苏联用这支充满活力的西伯利亚部队,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反击,动用了一流的、以军事才能卓著而载入史册的十七个军。
片刻之间,德国前线便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戈林的战斗机们被冻住,无法动弹;陆军的坦克大部分也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从冰冻中唤醒,枪炮也都被冻住了,润滑油结冰卡住了坦克的履带,望远镜的镜片也结了冰。
包围莫斯科的两侧有200英里长的前线,疲倦的德国指挥官们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由德军将领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几乎瞬间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他们采取了突然的战术后退——逃跑。
整个莫斯科战事中,德军连一半的力气都能没使出来,苏联人就胜利了。
后果
1943年,苏徳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结论:德国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