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鱼肉护挣 刀俎协调
前因:意土战争;后果: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发生于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战争令巴尔干新兴独立国家蠢蠢欲动,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最后领土成为他们艳羡的目标。

1912年10月,黑山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组成巴尔干同盟,并先后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打响。

奥斯曼土耳其真可谓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四个国家此前可都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但如今,他们盯上了自己前宗主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点领土: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等巴尔干中部的地区。

巴尔干半岛

这四个国家敢这么做,离不开互相打气。在意土战争期间,先是3月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缔结盟约,之后是5月保加利亚与希腊缔结共同防御条约,最后9月,黑山加入这个大家庭,形成了反奥斯曼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

当然,决定他们敢于出击的原因,离不开其背后的靠山,即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特别是俄国。俄国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表面帮助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如塞尔维亚人、黑山人、保加利亚人等闹独立,实则是为了不断打击奥斯曼帝国,以最终获得黑海出海口土耳其海峡。

那奥斯曼帝国身后有人吗?也有。就是老牌帝国奥匈帝国以及新兴的德国,以及此时虽加入协约国但态度暧昧的英国。但这些大国们必然不到最后一步是不会站出来说话的,而是选择先看着。

于是,战争打响,巴尔干同盟三个方向共75万大军向奥斯曼帝国发起进攻。最西面是希腊向萨洛尼卡地区发起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从北部向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地区进军,保加利亚则目标与它接壤的马其顿东部并直指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为此,奥斯曼帝国草草结束了意土战争,急忙调兵于巴尔干。尽管如此,他们也仅仅筹集了43万人。而巴尔干同盟方面仅保加利亚就45万士兵。

或源于军力差距过大,或是奥斯曼帝国采取了类似“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奥斯曼帝国很快丢掉了几乎所有欧洲的土地,仅剩下两个无论如何都不能丢掉的地区,首都伊斯坦布尔,以及历史名城,帝国曾经的首都--埃迪尔内,或许它的拉丁名字更为人熟知--阿德里安堡,因为兴建这座城市的人正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哈德良。

埃迪尔内在今土耳其共和国的位置

攻打这座城市的是保加利亚人。10万军队在保加利亚将军尼古拉·伊万诺夫的率领下,11月3日迅速包围了这座城市,424门巨炮架了起来。后来4万塞尔维亚人也赶来帮助一起打。而奥斯曼帝国则凭借坚固的城防,与两国开始了拉锯战。

巴尔干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如此顺利的战局形势,令双方后面的大佬不得不提前出场了。

奥匈帝国显然不愿意巴尔干地区出现个特别强大的以斯拉夫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国家,于是开始动员军队准备开战了。俄国虽然乐于见奥斯曼帝国衰弱,但眼看着保加利亚军队势如破竹,有着一举攻下伊斯坦布尔之势,也急忙站了出来。只不过尼古拉二世显然忙于镇压内部的各种革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就开始劝说塞尔维亚让步。

奥斯曼帝国此时是与英国颇为友好的自由派成员卡米勒组织内阁,他希望英国从中调停尽快结束战争。1912年12月16日,伦敦和会召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暂时停战。

然而就在此期间,奥斯曼帝国内部发生政变,恩维尔为代表的联合进步委员会(联盟派)忽然突袭高门(奥斯曼帝国政府所在地)发动政变,推翻了自由派的卡米勒内阁。

恩维尔这些人大多都是在德意志帝国学习过的青年军官,况且德国也明确表示自己在奥斯曼帝国没有领土要求,所以这个政府是明显倾向于德国的,并且是属于强硬派。最终,奥斯曼决定不打算割让领土寻求妥协,而是选择死战到底。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的领土变更(1913年4月)

然而军力上的差距,还是让奥斯曼帝国丢掉了这座历史名城埃迪尔内,5万多精锐守军全军覆没,最终不得不于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联盟四国签署了《伦敦条约》。奥斯曼帝国正式放弃除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土,这意味着它丧失了83%的欧洲领土和69%的欧洲人口。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就以奥斯曼帝国被宰割而结束。

后果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分赃不均,引发了巴尔干诸国的再次混战,奥斯曼帝国趁机出击,收复失地。

结论:奥斯曼帝国无力保护其在巴尔干的利益,但更明显的是,狭小的巴尔干地区不够巴尔干同盟去分。塞尔维亚寻求阿尔巴尼亚以获得出海口的梦想被奥匈帝国否决,为弥补损失,塞尔维亚打算侵占马其顿马其顿,但这却损害了盟友保加利亚人的利益。合约签订后,很快,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就来了。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