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后果:孟尼利克和英法达成协议。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1869,苏伊士运河开始通航。它位于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896年3月1日,意大利军队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阿杜瓦。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派出十余万军队对意军进行了反击,取得了胜利,历史上称为“阿杜瓦战役”。
27年前,法国开通了苏伊士运河。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沟通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位于非洲东北角的埃塞俄比亚,一下子在战略位置上变得极其重要。
英、法、意等国都想侵占埃塞俄比亚,控制红海入口,实现殖民扩张的野心。
当时的孟尼利克把英、法视为大敌,对意大利却抱有好感。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英法早就在非洲进行了殖民扩张,而意大利还没有开始行动;第二,孟尼利克是一个基督徒,一直把信仰基督教的意大利看成是上帝派来的朋友。

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
基于这种认识,孟尼利克就频繁地和意大利来往。为了巩固统治,他还从意大利那购买了很多先进武器。
意大利帮孟尼利克,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日后的侵略做铺垫。
1889年,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表示可以继续给埃塞俄比亚提供武器弹药,但作为交换条件,埃塞俄比亚要承认意大利拥有一些特权。孟尼利克急需武器加强实力,平定国内叛乱,没多想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不久,双方就签订了《乌西阿利条约》。条约上显示,埃塞俄比亚在和其他欧洲国家交往时,意大利政府可在中间给予协助。
条约签订后,意大利擅自把“可以”换成了“必须”。按照这个说法,埃塞俄比亚就成了意大利的“永久保护国”了。
孟尼利克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他马上给意大利政府写信,表示自己不接受这种说法。
同时,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孟尼利克又向欧洲公开宣布,埃塞俄比亚不需要任何国家的帮助,它只祈求于上帝。这个意思是,意大利无权给埃塞俄比亚“作主”。
不久,孟尼利克又宣布将《乌西阿利条约》予以废除。
意大利首相克里斯皮得到消息后,非常生气。但是,他不想直接撕破脸,而是用200万发子弹作礼物,贿赂孟尼利克。孟尼利克直接拒绝了,不同意拿国家的主权交换弹药。

孟尼利克一世
克里斯皮见这个办法不奏效,就想联系其他贵族,唆使他们反对孟尼利克,并取而代之。克利斯皮洋洋得意地说,只要他不存在了,这个帝国就会分裂成南北两半,最后都会置于意大利的崇高保护之下。
为此,意大利联系上了埃塞尔比亚的提格雷王公曼加沙,鼓动他反对孟尼利克,还许诺事成之后推举他为新皇帝。曼加沙表面答应了,可碍于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一转头就倒戈了,站到了孟尼利克的一边。
意大利见此计划又破产了,就决定用武力让对方屈服。
1896年2月,意大利组织了17000兵力和56门火炮,开始进攻阿杜瓦(今埃塞俄比亚境内)。孟尼利克早有防备,立即调了十几万兵力迎战。
再看意大利这面,总督巴拉蒂里安排了4个旅,让他们分别出发,预计凌晨之前到达,然后发起总攻。
4个旅出发后,发现路上都是山地沟壑,而手里的地图太模糊,根本没有用处。
左路军很快就迷路了,走到了中路军的路上。这两支军队参杂在一起,在黑夜中发生了踩踏事件,直到凌晨4点才整好队形。
另外两路意军完全不知情,依然继续前进。凌晨6点时,这两路军队相继到达了目的地,这时才得知左路军与中路军互相践踏的消息。

克里斯皮
正当意大利军自顾不暇之时,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忽然从山顶和峡谷中杀出。这些非洲士兵没有什么章法和军纪,手拿枪戟盾牌和意军厮杀搏斗。意大利方面依靠先进的火炮,把埃军逐渐击退。
埃军渐渐失去了优势,孟尼利克动了撤退的念头。泰图皇后阻止了他,劝他不要轻易放弃,和意军战斗到底。
孟尼利克听从了泰图皇后的建议,把两万多名皇家卫队又投到了战场中。意军此时已经很疲乏了,遇到这两万多增兵,一下子抵挡不住了,最后战败而归。
此战过后,埃塞俄比亚作为战胜国,国际地位陡然提高。英国、法国主动和它建立外交关系。孟尼利克趁机向意大利提出了要求,他希望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意大利不得不同意了。
后果
孟尼利克和英法达成协议
1896年,孟尼利克和法、英建交,并分别达成了协议。他支持法国对上尼罗河流域的野心,换得法属索马里的一块领土;他支持英国反马赫迪的战争,换得了海上贸易利益。
结论:阿杜瓦战役,让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殖民扩张彻底失败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一大截,成为了整个非洲史上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