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墨索里尼上台;后果:海尔·塞拉西复国。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0月,军事组织黑衫军的头目——墨索里尼,率人进入了罗马,发动暴乱并夺取了政权。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入侵了埃塞俄比亚。英法两国对此奉行绥靖政策,意军又违反国际公约用了毒气。最后埃塞俄比亚战败,被意大利吞并。
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他上台后,就开始在意大利推行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想要入侵埃塞俄比亚,主要考虑两点:首先,意大利曾和埃塞俄比亚在19世纪末爆发过一次战争,但意军在阿杜瓦战役中,因被当地向导蒙骗而全军覆没,这令意大利人感到羞辱;其次,墨索里尼上台后,资本主义世界就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墨索里尼为了减轻国内经济压力,赢得民众支持,急需对外扩张。
有了这个打算后,墨索里尼还不敢擅自行动。他要先试探下英、法两国的态度,毕竟意大利曾在一战中加入了英法等协约国组织。

墨索里尼
英法两国得知了消息后,最开始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对墨索里尼的侵略计划表示了纵容的态度。因为普法战争,法国与德国积怨很深,法国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而英国对墨索里尼的想法则表示不满,因为英国怕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会影响自己在东非地区的殖民利益。
不过,当英国听说,法国外长和意大利缔结了《意法条约》,法国已经默许意大利攻占埃塞俄比亚之后,态度发生了变化。英国担心如果自己单方面拒绝,会把墨索里尼惹恼,给自己在欧洲树敌。于是,英国也默许了墨索里尼的入侵。
有了英法的许可,墨索里尼心里踏实了,于是准备发动战争。
墨索里尼任命老将德·博诺为总司令,并让他制定入侵计划。德·博诺计划先在非洲东北部建个基地,以较少的力量伴着优势装备向南步步蚕食,慢慢削弱埃塞俄比亚。墨索里尼看到这个计划时,不太满意,他举得这样的好处是损失小、安全,但缺点是速度太慢。墨索里尼可等不及,他没有采纳这个计划,而是立即开始扩军备战。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全面爆发了。在优势炮火和空军的支援下,意军气势很猛。

塞拉西一世
意军分三路进攻。北路意军由德·博诺率领,从厄立特里亚(今东非内)进攻提格雷省,10月6日占领阿杜瓦,突破北部埃军防线,11月8日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
东路意军则不够顺利,他们遇到了埃军的抵抗,进展不快。南路意军由格拉齐亚尼率领,从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11月8日,占领了戈腊黑。
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也急忙组织抵抗。他召集了自己的卫队和国内各封建主的军队,总计35万人。这些军队虽然落后于意军,但比较顽强,再加上东非自然环境恶劣,令意军随后的进攻大打折扣。
墨索里尼需要的是快速、辉煌的胜利。他不考虑这些原因,认为总司令德·博诺的进军速度不够快,就解除了他的指挥权。

战争场景之一
此后,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急于求成的墨索里尼,竟然不顾日内瓦协议的要求,违约使用了芥子毒气。埃塞俄比亚军队因此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军占领,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
5月7日,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表示其已经成为了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以英法为主的国际联盟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象征性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们随即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表示要对其进行制裁。但是,对意制裁措施中,只是采取了经济制裁。而且,还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禁运,对意大利仍然开放苏伊士运河。这就摆明了,英法是在放纵墨索里尼的侵略行为。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得眼看着国家落入意大利的手中,再慢慢组织爱国者进行救国活动。
后果
海尔·塞拉西复国
1941年1月,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从苏丹返国,得到了爱国者的响应。5月5日,海尔·塞拉西率众进入首都,埃塞俄比亚复国,抗意卫国战争赢得胜利。
结论: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又称第二次埃塞俄比亚战争。此战是墨索里尼在英法绥靖政策背景下,对外扩张的侵略行为。意大利只是短暂地实现了其野心,不久又被埃塞俄比亚击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