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后果:奕䜣被封为恭亲王。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建立秘密立储制度:1735年,雍正帝去世,通过秘密立储制度将皇位传给儿子乾隆。
1850年,道光帝去世,立皇四子奕詝(zhǔ)为帝,是为咸丰帝。这场咸丰和奕䜣之间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说“暗”流涌动,是因为当时是秘密立储,皇帝将心中的储君人选写下来,封存在锦匣里,去世时再公开。皇子们不知道谁中选,也就免了公开的剑拔弩张,只一味揣度父亲的心意,尽量好好表现。
而奕詝和奕䜣的特殊关系,也使他们不好撕破脸:奕詝的母亲早逝,他从十岁起就生活在奕䜣的母亲静皇贵妃宫中,所以他们俩人是所有皇子中最亲近的。

然而随着道光立储脚步的临近,二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
根据当时的形势,储君必从他们二人中挑选。道光共有九个儿子,前三个早亡,后三个年龄太小,最合适的只有老四奕詝、老五奕誴和老六奕䜣。但老五性情粗野,生母又不为道光所喜,老早就被过继出去,排除了即位的可能性。
那么到底是奕詝当选还是奕䜣当选呢?二人各有优势,也都很受道光青睐。
奕詝自小宽厚孝顺(至少看起来宽厚),不管吃东西还是玩游戏,都让着弟弟奕䜣。奶奶过生日,十来岁的奕詝用稚嫩的笔法画了仙鹤图,还题了祝寿诗。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道光帝也甚是欣慰,赏给他一方刻着“皇四子”字样的玉印。而这枚印章,正是当年雍正帝当皇子时的私章(雍正是康熙第四子)。
但老六奕䜣资质更好,文武皆通。千字文读几遍就能背诵,道光连连夸赞,说跟他很像。奕䜣骑射极佳,还曾“主编”过枪法和刀法,道光为表嘉奖,赏给他极为罕见的宝刀。

那么谁能被父亲最终选定呢?二人展开了暗暗的较量。
奕䜣的策划者,是自己的师傅大学士卓秉恬。卓给奕䜣分析说,皇帝喜欢你,是因你文武皆通。你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皇帝就会越来越喜欢你,当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奕詝的策划者,是自己的师傅工部尚书杜受田。杜受田知道奕詝在知识和能力上不易取胜,决定使用巧计,所以他制定的竞选理念是,用仁孝取得道光帝好感。
两人牢记师傅的指点,每有在父皇面前表现的机会,都使出纯浑身解数。根据史料,道光秘密立储是在1848年,而促使他最终下决心的,是一次南苑狩猎。
奕䜣本来就骑射皆佳,所以在涉猎中极积表现,猎获的禽兽是所有参加狩猎的人中最多的。但此次狩猎的风头竟被奕詝抢去了。
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及六弟,非常紧张,就在狩猎前问杜受田该怎么办。杜受田说,你不要发一枪一箭,也不要让手下人捕捉动物,围观即可。皇上要问,你就说现在是春季,百兽怀孕,我不愿意伤害生命,也不想跟弟弟们争。
奕詝原样照办,道光果然大为感动,夸他有人君的胸怀,狩猎回来立即决定立奕詝为储,用御笔题写在黄纸上,封在锦匣里。
但没过多久,道光有点后悔了,因为奕䜣又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他读《资治通鉴》时,能精准领会其中的治国精要。道光非常欣慰,亲自题写“乐道书屋”的匾额,赐给儿子。

要不要改立皇储?道光犹豫不决。他打算再考验两个儿子一次。
去世几个月前的一天,道光同时召奕詝和奕䜣觐见。因为已缠绵病榻很久,大家都看出皇帝不久人世了。所以二人猜测,此次见面或许有决定性作用,于是正式应召前,都跑去找师傅咨询应对之法。
卓秉恬自信地对奕䜣说,皇帝头脑是清晰的,所以不管问什么,你就发挥你平常所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可以了。
而杜受田还是不按常理出牌,他指导奕詝说,皇上若问时政,你肯定敌不过老六,所以想赢只有一个办法:皇上如果说自己年老多病,不久人世,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伏在地上痛哭。
结果剑走偏锋的奕詝又赢了,道光完全被他的仁孝打动,决定维持原判,不再更换人选。史家分析说,道光之所以一再被奕詝的仁孝打动,多半是怜悯他母亲早逝的缘故。而且奕詝母亲不为太后所喜,据传早逝就是太后投毒所致。道光不敢跟自己的母亲计较,所以一直对这对母子怀有歉意。
尽管如此,道光还是觉得对不起奕䜣。他在装有储君人选的锦匣里,留下另外一道谕旨,封奕䜣为亲王。一匣两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咸丰帝登基后,对奕䜣颇为忌惮。但奕䜣表现得极恭顺,在观察他确实没有反意之后,咸丰才在即位两年后,正式册封他为恭亲王。
后果
奕䜣被封为恭亲王:1850年,道光帝去世,遗诏封皇六子奕䜣(xīn)为亲王。后来咸丰帝登基,正式封其为恭亲王。
结论:但咸丰和奕䜣的较量一直是暗中的,表面一直很和睦。即便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二人还合作研究枪法和刀法。而后奕䜣表现恭顺,兄弟二人终究维持了表面的和平。这也让咸丰在最危急关头——太平军北伐和英法联军进北京,放心地搬出弟弟主持危局,奕䜣也因此得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