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内托战役:压死奥匈的一根稻草
前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果:奥匈帝国的崩溃。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经过权衡利弊后,同英法等协约国签订了《伦敦条约》,正式站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8年10月24日,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托里奥·维内托爆发了一次战役,最后意大利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标志着一战中意大利战线的终结。

这一年,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又把它在意大利的军队调往了西线。这时在意大利战线上,就只剩奥匈帝国独自面对意大利了。

意大利政府为了有效地对抗奥匈帝国,特意把战绩不佳的卡多尔纳将军撤职了,改任迪亚兹为总参谋长。迪亚兹一上来,就重组了军队,使意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奥匈帝国面对这种情况,就想先发制人,用猛烈攻势把意大利击垮。

当时的奥军总参谋长是康拉德元帅,它负责指挥第十军团、第十一军团。波罗耶维奇将军则负责指挥第六军团、伊松佐军团。

康拉德和波罗耶维奇虽同为统帅,但关系极为不和。他们就如何作战,爆发了严重的争吵。康拉德建议攻击阿赛果高原,并命波罗耶维奇在派夫河进行佯攻。这个建议提出后,波罗耶维奇表示不同意,他随即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计划。

卡尔一世

奥匈皇帝卡尔一世不得不把二人分开,让康拉德和波罗耶维奇分别领兵。不久,奥军开始对意大利发动了进攻。但因为康拉德和波罗耶维奇不和,再加上迪亚兹早已严阵以待,奥军很快就被意军击退了。

随后,波罗耶维奇又进攻皮亚韦河,想突破意大利的第三军团。但当地爆发了洪水,意大利又不断展开轰炸,迫使奥军停止不前,奥军最后损失了多达十几万人。

奥军受到了重创,正是意军反击的好机会。然而迪亚兹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提前做了周密的计划。

他的计划是,先占据格拉巴山的战略要求冲,再渡过皮亚伟河,最终对维托里奥·维内托发动进攻。此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把奥军军团彼此的联系切断。

没多久,意军就按照迪亚兹的计划,对奥军发起了进攻。

维内托战役

意军在阿尔卑斯山区的空中出动了700架飞机,这其中包含了协约国成员法国、英国提供的飞机。这些飞机要对战的是奥匈帝国的500架飞机,意大利方面为此每天要起落700架次,投掷200吨的炸弹。意军为了更好地消灭奥军,甚至组建了由120架战机组成的大型战斗机阵型,作为空中移动的屏障。

除此以外,意大利在陆地上还组建了“敢死队”。这支队伍,都由意军中最勇猛的士兵所组成。他们都接受了肉搏战和近距离的突击技术训练。在战场上,“敢死队”在炮击轰炸后和奥军硬碰硬地接触。他们用鲜血为后面的突击部队开路,信奉自己的信条“不胜利、毋宁死”。

经过几天的奋战,意大利战果辉煌。意军按照计划,先是在皮亚伟河的左岸取得了立足之地,随后又开始攻占维托里奥·维内托。奥军不是意军的对手,只能一边抵挡一边后撤。

就在此时,奥匈帝国的内部又发生了变故,附庸国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相继宣布独立。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

内部的分崩离析,使奥匈帝国暂时无瑕顾及外部战争了。奥军不得不完全放弃维托里奥·维内托,全部撤军。第二天,意大利的第8军团就彻底占领了维托里奥·维内托,取得了胜利。

紧接着,奥匈帝国向意大利提出了停战要求,双方签署了和平协定。协定要求奥军,要从自1914年8月起占领的领土中撤出,包括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岛等地。协定还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应于15天内被奥匈帝国驱逐,协约国可无限制地使用奥匈帝国的国内通信设施,还可通过奥匈帝国直取德国领土。

自此,意大利战线上的战争彻底结束了,一战也即将迎来终结。

后果

奥匈帝国的崩溃

1918年10月28日,捷克宣布独立。匈牙利紧随其后,奥匈帝国逐渐崩溃解体。

结论:维内托战役是意大利在一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标志着意大利战线的结束。同时,这场战役也加速了奥匈帝国的解体,使德国失去了战场上的盟友。

阅读数 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