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
学堂乐歌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发轫、流行于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一、实现了倡导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目的。

“学堂乐歌”作为20世纪初很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产物,出发点是“陶淑生徒情性,于教育上为至要之端也”。它的本质和宗旨是改造国民之品质,力求培养和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利用音乐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形成音乐的美学观念,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爱国的“学堂乐歌”作品,在当时达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启蒙作用。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

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为贵族阶层消遣服务的,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是从“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历史意义深远。

二、为“五四”运动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综合史料而言,“学堂乐歌”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的肇始,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乃至于社会民众以深刻影响,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启发了后来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创作。

如汪秋逸创作的《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烟雨漫江南》以及《先有绿叶后有花》;南京人舒模创作的《军民合唱》、《学生进行曲》、《保卫家乡》、《你这个坏东西》、《大家唱》等,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群众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这些都与“学堂乐歌”有着深厚渊源。

三、对我国音乐史影响深远。

“学堂乐歌”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影响深远,而且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角度来看,“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起步、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

20世纪30年代之后,基于之前“学堂乐歌”教育的推动,国内校园音乐教育与西方接轨,蓬勃兴起。如1930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开设了音乐系,培养了一批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及理论作曲人才。同年,在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留学荣获“桂冠乐士”的唐学咏学成回国,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科,影响很大。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也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而言之,虽然与欧美、日本相比,我国近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属低水平的,但是当年“学堂乐歌”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堪称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提高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此中,南京因其当时的地域特殊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