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战役:寸土不让!
前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果:埃布罗河战役。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西班牙内战爆发:公元1936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左翼激进派与右翼保守派长期争斗,致使西班牙海外驻军中下层保守派军官发动政变,西班牙内战爆发。

公元1936年,佛朗哥率领西班牙国民军围攻首都马德里,试图推翻共和国政府,同时在此过程中成为国民军总司令,向建立独裁政权迈出第一步。

内战爆发以来的局势,对佛朗哥本人非常有利。内战爆发仅仅三天,公认的国民军领袖何塞·桑胡尔霍将军就死于飞机失事。佛朗哥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是国民军内数一数二的,而且他还掌握着精锐的海外驻军,风头一时无两。

佛朗哥

国民军的状况恰恰相反,面对着不小的困难。在佛朗哥的设想里,政变必须尽快推翻共和国政府,建立合法政权,因此应该迅速攻占首都马德里。但是,因为共和国海军封锁西班牙沿海,佛朗哥手下的军队被困在了摩洛哥

佛朗哥想到了求助于德国、意大利。德、意两国已经分别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整个欧洲没有人比他们更敌视左翼政党。佛朗哥要反的就是西班牙的左翼,于是他派代表出使德、意,希望得到援助。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很快答应出手相助,派出少量飞机和军舰帮佛朗哥运兵。由于飞机数量不够,加上西班牙共和国海军封锁,佛朗哥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把主力运到了本土。

正常来说,佛朗哥耽误了两个月,左翼政府完全有时间集中力量镇压叛乱,但内部的混乱让他们错失了良机。革命派要求建立革命的政府,把群众武装起来,但是总统阿萨尼亚害怕革命,始终不肯答应。直到北部的比斯开吉普斯夸等省相继陷落,革命派领导人拉尔戈·卡瓦列罗才获得授权上台组阁。

阿萨尼亚

拉尔戈·卡瓦列罗不信任军队,一上台就遣散了没有参与政变的大部分正规军,武器被拿来武装工人、群众。革命派政府也得到了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援,大名鼎鼎的国际纵队,就是这时组建的。拉尔戈·卡瓦列罗开始整合共和国的武装力量,还效仿苏联设立“政治委员”,准备在马德里和叛乱的国民军决一死战。

佛朗哥没有急着进攻马德里,而是步步为营,从西班牙南部开始,用蚕食的方式向马德里推进,连毫无战略意义的地方都不放过。佛朗哥这么做,是想建立稳固的后方,以保证进攻马德里的时候,后勤不会出问题。

国民军进攻马德里之前,高级将领召开会议,一致同意统一指挥,并推举佛朗哥为总司令,佛朗哥迈出了成为独裁者的第一步。

在这之后,佛朗哥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令最精锐的摩洛哥军团绕道进攻马德里南方的阿尔卡萨要塞。当时,一支1800人的国民军杂牌部队已经在阿尔卡萨坚守了两个多月,被保守派视为英雄,而且引发了国际关注,佛朗哥率军解了阿尔卡萨之围,顿时成为媒体焦点,领袖地位得到巩固。

与此同时,共和军已经整编完成,苏联支援的飞机、坦克、大炮也装备到位。共和军不仅火力比国民军猛,士气也很高,城市里到处可见“寸土不让”的标语。

条幅上的标语“NO PASARAN”意为“不让他们通过”,一战的凡尔登战场上就有士兵喊出这一口号。西班牙内战中,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多洛雷斯·伊巴露丽以此鼓励西班牙人民勇敢反对法西斯。

共和军依托战壕和城市建筑防御,国民军接连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最后都被打退。首次进攻,国民军先头部队就丧失了30%的兵力。自开战以来,佛朗哥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

前方吃紧,佛朗哥下令补充兵源,从摩洛哥招募了7万志愿兵,又和意大利签订条约,得到了5万援军。共和军一边,则有超过4万名国际纵队战士抵达西班牙。

1937年3月,国民军与意大利军队联合在马德里的东北方向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共和军地上有苏联坦克,天上有苏联飞机,意大利军队进攻遇阻,200多人被俘,只能撤出前方阵地,国民军也不得不停止了攻击。

这次攻势失败后,佛朗哥下令军队转攻西班牙北方,暂时放弃了进攻马德里,西班牙内战的中部战场进入僵持状态。

后果

埃布罗河战役:公元1938年,佛朗哥指挥国民军在埃布罗河击败共和军,成功将对方分割成两部分,奠定了赢得西班牙内战的基础。

结论:马德里战役是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中遭遇的唯一失败。尽管如此,佛朗哥还是在这一战役期间受任为国民军总司令,奠定了日后建立独裁的基础。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