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曾国藩组建湘军,2.安庆失守;后果:捻军被灭。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曾国藩组建湘军:1853年,在家丁忧的清吏部左侍郎曾国藩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组建成湘军。
安庆失守:1861年,清军攻陷安庆。从此天京上游失去屏蔽。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被清军攻陷,太平天国灭亡。
这一天,天京城外炮火声轰鸣,到中午时分,城墙已经被炸得残破不堪。只听轰隆的一声巨响,一片城墙轰然倒塌,清军从巨大的豁口处杀了进来。忠王李秀成赶紧带着一批人奔向豁口,把事先准备好的火药倾盆倒下,然后点燃。顷刻间火烟弥漫,不少人被烧死。
然而如潮水般的清军不断向豁口处涌来,太平军逐渐招架不住。天京至此已被清军包围5个多月,粮食早已耗尽,太平军将士们饿得无力反击。而且总共只有三四千人有战斗能力,根本不是5万清军的对手。李秀成只好回头奔向宫中。
李秀成在宫门前发现了幼主洪天贵福(洪秀全的儿子),让出自己的战马给幼主骑。幼主骑着这匹良马逃过了清军的追赶,而李秀成则换骑一匹不给力的马,与清军交战一天被俘。天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国灭亡。

洪天贵福剧照
那么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这么快灭亡呢?除了有清军不断围剿,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核心领导层矛盾加剧。
太平天国在翼王石达开出走后实力一落千丈,后来在陈玉成、李秀成等优秀将领的努力拼杀下才挽回局面,迎来中兴。尽管如此,洪秀全对异姓将领的猜忌却从没有变过。
为了压制李秀成、陈玉成,他把已经削去王位的两个哥哥重新封了王,后来更是毫无底线地胡乱封王,据说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这让想通过立军功而得到提升的将士心寒,从此将士更加无心作战。
李秀成长期以来就对洪秀全大封同姓王的做法不满,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把堂弟李世贤提拔起来,并拉拢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这二人在他的极力推举下,也都身居要职。李世贤后来更是被封为侍王。为了不让洪秀全猜忌自己,李秀成四处拼命搜刮财宝献给洪秀全,并把家人搬到天京居住,以作为人质,这才让洪秀全对他稍有放心。

李秀成剧照
洪仁玕是洪姓王中少数有能力的人,他和李秀成有过一段还算融洽的合作。但是在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失败后,两人闹掰了。先是洪仁玕夸下海口,说自己外国朋友多,可以和上海的洋人谈判,和平接收上海。
谈好后,李秀成坐着轿子进入上海准备和平接收,结果被英军偷袭,被炮火炸伤,差点送命。原来洋人只是表面答应洪仁玕,实际上根本不想让太平军接管上海。事后,李秀成不再相信洪仁玕。

洪仁玕照片
除了洪氏兄弟,李秀成与陈玉成后来也有了矛盾。两人曾经肝胆相照、同仇敌忾,但是等两人如日中天时,却开始互相仇视起来。陈玉成比李秀成小12岁,升官却比李秀成快,率先被封为英王。李秀成心理不平衡,而且嫉妒陈玉成掌管富裕的苏南地区(江苏南部),于是就想找机会霸占陈玉成的地盘。
1860年,李秀成趁陈玉成北上救安庆(今安徽安庆),出兵驱逐了陈玉成在苏南的守军,接管了苏南。陈玉成在长江上游打得激烈,根本没空理会。前方吃紧,陈玉成向李秀成求援,李秀成只是表面答应,实际上却并不帮忙。和太平军作战的清军主帅曾国藩,因此高兴得拍手大笑。
第二年,陈玉成退守孤城庐州(今安徽合肥),四面求援,李秀成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陈玉成无奈,选择铤而走险,前往寿州(今安徽寿县),结果被叛徒出卖,被清军抓获处死。
陈玉成死后,李秀成实际上成了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他原本想在浙江、福建一带打开局面,但是由于这时安庆已经失守,天京危机,洪秀全非要让他回救。李秀成本想筹备大量的粮食在天京打持久战,但是洪秀全不同意,结果李秀成与清军在天京一带作战,战争进行了一半,就没了粮食,太平军因此走向败势。
后来天京被围,洪秀全再次召李秀成回守天京,李秀成痛哭流涕地劝洪秀全出走,洪秀全不同意,不久病死。李秀成力保幼主,死守天京,最终战败被俘。
后果
捻军被灭:1868年,东西捻军在山东被淮军击败,捻军起义彻底失败。
结论: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攻破,象征着太平天国的灭亡,后来的捻军以及太平天国余部也因此纷纷被清军集中力量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