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立:释迦牟尼为何出家?
前因:摩揭陀​​​​​​​王国建立;后果:佛教第一次集结。

作者:颜在 / 编辑:陆伯让

前因摩揭陀王国建立

列国时代,城邦逐渐兴起,公元前544年摩揭陀王国建立,对印度诸多共和制小邦产生重大威胁。

在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与婆罗门教耆那教共同成为影响印度的重要宗教。

他出生在在由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国,他的爸爸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领,妈妈是摩耶夫人,生活富足。

流传下来的佛教典籍说他生活无忧,是因为看到人们的苦难才决心出家。

他从东门出去看到一个非常虚弱的老人;从南门出去,看到一个百病缠身趴在地上痛苦的嚎叫着;从西门走出去,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周围都是悲痛的亲属;最后他走到了北门,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脸上一片祥和。

这让释迦牟尼非常震惊,他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一定会经历变老,生病,最后慢慢死亡?到底要怎样才能没有忧愁痛苦,获得心灵的平静?

他思考了很久没有得出答案,于是他决定出家,去追寻人生的哲理。

看到人间苦难的释迦牟尼

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是佛教创立时,释迦牟尼的国家确实遭遇着不小的麻烦。

此时共和制和君主制争锋,时有腥风血雨。

释迦牟尼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国”,也就是公民共同统治,迦毗罗卫国也是如此。

释迦牟尼的父亲被写作饭净王,但是佛教的早期经典中,这样的王太多了,从八万到五百都有,还有过释迦族用水纠纷时,双方各召集250名年轻的副王。

但是即使是释迦族的首领,也需要和民众开会商议,他们拥有硕大的会议场。

而释迎毗邻的骄萨罗王国是君主制的国家,释迦族苦苦维持自己的独立,但始终受到君主国家的侵袭。

除了外部君主制国家的威胁,还有婆罗门带来的痛苦。

雅利安人的入侵后,吠陀文化也传入印度并于本土融合,形成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也由此而出。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按照四种种姓划分社会职责和地位,四种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甚至不能通婚。

婆罗门教传入恒河中下游,种姓制度让人们越来越绝望。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释迦牟尼看多了百姓的困苦,想要找出解决的办法。

佛教受到婆罗门教很大影响,一些用语概念来自婆罗门,而佛教中的一派密宗与婆罗门教结合更紧密,藏传佛教就是这一支,吸收婆罗门神体系,图为婆罗门神毗那夜迦,被佛教吸收为护法。

那他决定出家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离开家之后,他先后跟随圣者卡拉玛和郁陀兰弗,仍不能解决他心中的困惑。后来他又决定进修苦行,在路上他遇到五位苦行者愿意跟随他,这也成为他最初的弟子。

悉达多用了六年的时间深入极端苦行,而苦行就是当时兴起的反婆罗门思潮:沙门思潮中的一种修行方式。

他的身体因为修行变得无比脆弱,生命都快要流失了,还是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他终于领悟到,苦行是并不是正道,自此婆罗门学说和沙门学说都没有让悉达多获得心中平静。

于是,他颤颤巍巍地走到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也就是牛奶。

这一幕被跟随他的五个人目睹了,觉得他已经放弃修道开始放纵身心了,失望的离开了。无奈中的悉达多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决定总结过去经验再尝试一下。

于是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开始静坐冥想,发誓不参悟就绝不离开。

期间困扰他七年的“魔”化形魔王来阻拦他参悟,悉达多不为所动用自己的“慧”击败了他,终于在经过多天的参悟后,悉达多领悟到了世间的真谛,找寻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于是立身成佛,尊称释迦牟尼。

释迦摩尼与魔王波旬的战斗。

在释迦牟尼顿悟成佛后,他决定去找之前离开的五人,传授自己领悟到的佛法。

在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找到了他们五人。但他们对释迦牟尼的放弃非常失望,态度异常冷淡。释迦牟尼并不在意,告诉他们自己已经顿悟成佛,并把自己证悟的佛法细细讲授。

五个人听完后,纷纷震惊感叹,无比佩服,一一归顺成为了释迦牟尼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

而这一次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也被称为“初转法轮”。

从此要构成佛教的基本要素,佛陀:释迦牟尼,法:佛法,僧:五比丘三宝都具备了,佛教就正式创立起来。

后果:佛教第一次集结

公元前五世纪初,佛陀涅槃后,迦叶组织佛教第一次集结,佛教经典由此而出。

结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造成了一定冲击。

阅读数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