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内战爆发:二战的前奏
前因: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后果:马德里战役。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公元1931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法国,共和派组建临时政府,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

公元1936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左翼激进派与右翼保守派长期争斗,致使西班牙海外驻军中下层保守派军官发动政变,西班牙内战爆发。

西班牙内战的最重要后果,就是佛朗哥近半个世纪的独裁,但是直到内战爆发前四天,佛朗哥一直不愿介入其中。是什么让佛朗哥改变态度,并最终建立了独裁政权呢?内战又是如何爆发的呢?这还要从1936年的大选说起。

在这一年年初的大选中,内战的苗头已经浮现。为了击败右翼保守派,左翼各政党组成联盟参选,取名“人民阵线”。

人民阵线领导人阿萨尼亚

人民阵线包括了共和派、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派别,本身就有很多分歧。比如说共和派只想改革,反对革命,但是社会主义者多次公开强调,如果左翼不能获胜,内战就是唯一选择。

左翼政党煽动支持者干扰大选,激进分子暴力破坏投票站,烧毁选票,导致不少省份的右翼候选人被迫退出。尽管右翼在未受干扰的各省纷纷获胜,人民阵线还是通过暴力干扰顺利获得多数议席,赢得了大选。

联盟内部,较为温和的共和派议席最多,因此其领袖阿萨尼亚出任新总统,阿萨尼亚又任命基罗加为总理。共和派为了保持联盟稳定,不得不向激进的左翼妥协,强硬对待右翼,基罗加就职时发表演讲,公开说西班牙的所有问题都是右翼造成的。

右翼保守派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而且一直保持中立的军方也活跃起来。一些退役、现役将领秘密举行聚会,讨论局势,佛朗哥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在激进的左翼夺取政权时出手干预。

最积极的是前安全局局长埃米利奥·莫拉,他出面四下联络保守派,努力弥合各方分歧,希望能把所有人团结起来和左翼斗争。莫拉的目标是通过政变建立一个军政府,但是右翼各派大多没什么兴趣,甚至包括佛朗哥在内的很多军官也认为政变是最后的选项,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考虑。

佛朗哥(中)与莫拉(右二)。在内战初期,莫拉负责领导北方国民军作战,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挑战佛朗哥领袖地位的人。莫拉1937年死于飞机失事,也就再无人能撼动佛朗哥的地位。

莫拉积极活动,左翼联盟却根本不把右翼放在眼里,咄咄逼人,连续取缔了数个保守派机构。他们这么做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右翼只发动过一次政变,而且很快失败,实力明显不足;二是左翼政府想逼反右翼,好以此为接口,铲除所有反对者,尤其是解除军队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7月12日,一名支持共产党的军官在马德里市中心被人当街枪杀。第二天左翼就展开了报复,保皇派政治家卡尔沃·索特洛被突击卫队(左翼的武装力量)从家中带走,遭到非法处决,尸体被扔在街边。

索特洛曾担任财政部长,在保守派中很有影响力,他的死引起轩然大波,军方也因此倒向了右翼保守派。二十天前,佛朗哥还在犹豫要不要参与右翼的政变,还给总理基罗加写信,表示军方忠于政府。但就在索特洛的死讯传出后数小时,佛朗哥发电报告诉莫拉,自己愿意参加政变。

左翼此时还不收手,依然在挑逗右翼敏感的神经,好像生怕对方不肯政变。7月15日,左翼报刊《光明》发表评论说:“他们不喜欢这个政府?那就让我们把它变成左翼专政。他们不喜欢恐慌?那就来个全面内战。”

事情发展如左翼所愿,西班牙海外领地摩洛哥的几名军官发动兵变,劫持了军区司令,指挥军队与当地工人武装开战。西班牙本土各地驻军随即响应,西班牙内战正式爆发。

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后,德国、意大利支援右翼的国民军,苏联支援左翼的共和军,英、法等国也对这场战争保持高度关注,因此西班牙内战也被认为是二战的前奏。图为知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于内战期间拍摄的代表作《一位忠诚民兵的死亡瞬间,木里亚诺山,1936年9月5日》。

佛朗哥很快赶到摩洛哥,向共和国政府宣战。摩洛哥驻军多年在海外作战,是西班牙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佛朗哥做过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一呼百应,因此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人物。

佛朗哥的计划是迅速登陆西班牙本土,直取首都马德里,在共和国政府反应过来之前将其推翻。但是,忠于共和国的海军封锁了海峡,摩洛哥驻军渡海受阻,一天只渡过去700多人,力量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在西班牙共产党和社会党的一再坚持下,共和国政府向工人派发武器,组织起来抵抗叛军。如此一来,佛朗哥速战速决的计划更加难以实现,西班牙内战转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后果

马德里战役:公元1936年,各国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在马德里与西班牙国民军展开激战。

结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以来,左翼激进派与右翼保守派的矛盾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最终酿成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开始由共和国走向佛朗哥的军事独裁。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