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两次东征:求战功以固身
前因:帕提亚内战;后果:亚克兴战役。

文/王梦娇

前因

帕提亚内战:帕提亚与罗马是宿敌,正逢帕提亚陷入内战以及亚美尼亚的联合请求,令安东尼有了征伐帕提亚的想法。

公元前36年,安东尼东征向帕提亚发出了进攻,经过苦战,这场战役还是以安东尼的失败告终。安东尼并不甘心,两年后,再次攻打亚美尼亚,最终取胜。

当年,帕提亚国内发生内战,令安东尼起了趁乱进攻的心思。

亚美尼亚位于罗马与帕提亚之间

他率领包括亚美尼亚联军在内的十万大军,攻入帕提亚的附属国米底。为了争取战争的先机时间,安东尼让后援装备、修城武器等物资在后方缓慢行进,自己率领先头部队加速围攻米底的首都弗拉阿塔。

可是安东尼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帕提亚的军队没有选择与他们正面交战,而是直接派骑兵攻打其后援物资部队。没有主力军队保护,辎重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就包括粮草以及攻城的机械。罗马军深知,没了攻城器械就无法打下一座城,这次出征胜利无望了。这一招釜底抽薪让罗马军在战争开局就注定了失败,亚美尼亚的联军见势不妙,直接跑路了。

不过即便如此,安东尼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派出骑兵向帕提亚进攻,帕提亚军也派出骑兵迎战,他们的骑兵比罗马要强。这一点罗马人也知道,罗马人不想以弱势去硬碰敌人的长项,罗马的骑兵不过是分散对方兵力的诱饵,他们的实力依仗在于步兵。当骑兵将帕提亚的兵力分散后,罗马出其不意,派出步兵增援,战场上的帕提亚军立马感受到来自罗马步兵的强大压力,伤亡众多后无奈撤兵保命。

虽然罗马的进攻已经宣告失败,但几次的交战让帕提亚明白,他们与罗马在正面交锋中无法占有优势,不能放任士兵消耗。于是,帕提亚方决定假意和罗马休战,承诺不在撤军途中加以阻拦,实则暗中布好埋伏,准备打罗马一个措手不及。

安东尼胸像

收到休战谈判的安东尼立马同意了,因为他的军队没有后援,尽快撤退才是上策。本来想要原路返回的安东尼,决定走山路以便更快的回到罗马。也就是这个决定,避免了罗马军直接掉入帕提亚的陷阱以至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改道后的罗马军还是不断遭到帕提亚方的攻击,但是依靠安东尼的指挥以及军队的作战经验,手持矛和盾的士兵形成防御,利用剑、标枪的士兵进行主攻,他们的良好配合反而给帕提亚造成了重大伤亡。

此时的胜利并不能让罗马军高兴起来,在帕提亚的地盘上,他们晚上要打起精神进行营地防御,白天还要面对敌军的不断进攻。更雪上加霜的是,他们没有后援物资,没有粮食和饮用水,这才是罗马军面对的最大威胁。缺水与饥饿的士兵们不管不顾的食用野菜和不明水源,这导致他们腹泻、呕吐,无数的士兵因此患病。

就这样经过疯狂的长途跋涉,罗马人“跌跌撞撞”地到达边界阿拉克斯河,进入了亚美尼亚境地。安东尼在检阅时发现,共有2.4万士兵死亡,其中因患病死亡的达半数以上。就这样,安东尼的第一次东征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失败的安东尼不甘心,两年后,他决定再一次踏上东征的路途,不过这一次,他的目标是亚美尼亚。

事情还要从一次联姻说起。在第一次东征失败后,帕提亚与其统治的米底国因为分赃问题产生了分歧,于是米底的国王阿塔瓦斯德希望说服安东尼再次进攻帕提亚,并提供一定帮助。双方就此结成了亲家,米底国王把女儿约佩塔嫁给了安东尼的儿子。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发展下去,公元前34年,已经历经一次失败的安东尼,选择了实力不及帕提亚的亚美尼亚,时过境迁,即使曾经是盟友也不会令他改变想法,因为此时的亚美尼亚对他而言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转攻亚美尼亚显然是违背了他与米底的盟约的,避免阿塔瓦斯德日后下绊子,安东尼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掳走了阿塔瓦斯德,转而攻入了亚美尼亚。这一次安东尼终于得偿所愿,他打下亚美尼亚,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

后果

亚克兴海战:意大利内部局势愈发紧张,安东尼返回埃及举行凯旋式后,准备与屋大维的决战。

结论:这两次的东征之行给安东尼积累了作战经验以及政治资本,为其后与屋大维的决战打下基础。也暴露出安东尼军队与指挥的短板,成为亚克兴海战安东尼失败的伏笔。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