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伊琳娜女王去世;后果:拜占庭中兴。
文/WMS
前因
伊琳娜女王去世:伊琳娜女王短暂恢复圣像崇拜后,但是她去世后,圣像破坏派再次开启争端。
843年皇后狄奥多拉召开的宗教会议宣告了圣像破坏运动第二阶段的结束,和这场历时百年的宗教分裂的彻底终结。

曾恢复圣像崇拜的伊琳娜女王
三十多年前,尼基弗鲁斯皇帝死在战场上,对圣像崇拜派的势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的儿子也在这场战争中身负重伤,在登基的同年便一命呜呼。皇位的频繁更迭和对外战争的失败给了破坏圣像派可乘之机,813年,亚美尼亚人利奥罢黜迈克尔一世取得皇位,史称利奥五世。
在取得皇位后,他宣称,他要效法那些不崇拜圣像的皇帝们,破坏偶像。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皇位上颐养天年,并在使徒教堂的寝灵中安葬。他还梦想使得自己的家族在第四代第五代时依然可以安享宝座。但显然,皇帝们的悲惨命运与他们的神学态度并无太多关系,他的结局也没有好到哪里去,820年圣诞节,他被部下刺杀身亡,家族也被赶下了宝座。
他的继任者是迈克尔二世和塞奥菲鲁斯皇帝,这两人也是破坏圣像运动的拥护者。特别是塞奥菲鲁斯皇帝,他是一个热情的神学家,以热情崇拜圣母玛利亚和圣徒而闻名,他重用神学家约翰作为左膀右臂,对崇拜圣像的修士们施以残酷的肉体刑罚,甚至在他们身上烙下侮辱性的诗句以儆效尤。
但此时破坏圣像派的式微已经是肉眼可见。圣像崇拜派则在前一阶段的斗争之中坚定了信仰,团结了队伍,集中了教义理论和反驳资料,以修道院为阵地,勾连显贵、鼓动民众、发表文章和演说,对皇帝的行为进行声讨。皇帝虽然对这些反对者实施了激烈的报复,但对社会上弥漫的崇拜圣像思想却一筹莫展。

尼基弗鲁斯一世时期的金币
据编年史学家记载,塞奥菲鲁斯皇帝本人虽然是破坏圣像派,但其岳父岳母,子女乃至妻子都是圣像崇拜者。即使在深宫大内之间皇帝也隐隐成为孤家寡人,在他死后圣像崇拜派的得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塞奥菲鲁斯皇帝去世后不久,皇后狄奥多拉便召开宗教会议重申伊琳娜尼西亚会议的决策,恢复了圣像崇拜,喧嚣一时的破坏圣像运动就此告终。后世的神学家和教会史作者对她不吝溢美之词,与之相对利奥五世、迈克尔二世和塞奥菲鲁斯等人则被形容为“蛇”或暴君。
狄奥多拉的行动可谓是快刀斩乱麻,她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便清除了破坏圣像派的阻碍,恢复了圣像崇拜,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间内破坏圣像派力量的衰微。

圣像是拜占庭艺术的重要题材
在与圣像崇拜派较量的过程中,圣像破坏派所能依仗的支持者只有一些宫廷要人,和来自东部特别是亚美尼亚地区的军人。圣像崇拜派的拥趸则要多得多,西部各省的普通民众、君士坦丁堡市民、小亚细亚沿海地区的居民、不少宫廷贵族和绝大多数的教士都站在他们一边。在失去皇权的支持后,破坏圣像派的失败简直是板上钉钉的。
后果
拜占庭中兴:从此之后,圣像破坏派的著作被封禁和销毁,正统派神学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拜占庭国内宗教争端得到弥合,拜占庭开始走向复兴,迎来所谓“黄金时代”。
结论:在圣像破坏派彻底失势后,他们的文献和著作几乎被对手破坏殆尽,支持圣像破坏的皇帝们也遭到了污蔑和丑化。破坏圣像的终结在宗教上弥合了拜占庭国内争端,让统治者有更多精力投身于世俗事务,而这也便成为了拜占庭国家中期复兴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