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中法战争;后果:奕譞主政。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中法战争:1884年,法国为侵略越南,与越南的宗主国清朝在越南北部、福建和台湾等地交战;战后两国签订《中法新约》,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公元1884年,恭亲王奕訢被慈禧太后罢去一切职务,奕訢在军机处、总理衙门等中枢机构的党羽也相继被贬黜,史称“甲申易枢”。
奕訢和慈禧本来是政治盟友。1861年咸丰帝去世时,他们曾联手发动政变,打倒了以户部尚书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掌控了朝局。
慈禧久在深宫,没有执政经验,刚开始时仰赖奕訢主持朝政。但慈禧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不能容忍奕訢分权。她表面上支持奕訢主政,实际上一直在等待时机打倒奕訢,独揽大权。

慈禧太后照片
1865年,曾国藩等人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便对奕訢展开了进攻。当时一位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上疏弹劾奕訢。慈禧利用这个机会,让大学士周祖培、倭仁等人商量治奕訢的罪。
但周祖培等人没有领会慈禧的意图。他们询问那位编修后,得知他控告奕訢的罪名都查无实据,于是上奏慈禧,只说可以减少奕訢的一些职责,没有提治罪的事。
慈禧并不理会他们的奏折,直接下令罢免奕訢的一切职务,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七十多位王公大臣为奕訢求情后,慈禧才摆出一副宽宏大量的姿态,但仅仅保留了奕訢在总理衙门的职位。
二十多天后,慈禧召见奕訢,当面训斥他。奕訢跪在地上痛哭,向慈禧悔过,慈禧才又恢复了奕訢在军机处的职务。
这次事件其实是慈禧对奕訢的一次政治试探。慈禧意识到将奕訢逐出政坛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也剥夺了奕訢议政王的头衔,给了奕訢一个很明显的警告。之后奕訢不得不小心行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慈禧对奕訢没有大动作,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当时另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慈安太后不愿见到慈禧独揽朝政。慈安是咸丰的皇后、同治帝的嫡母,地位比慈禧尊贵。垂帘听政后,慈禧事事都会与慈安商议,以示尊敬。
慈安对政治没有过多参与,但只要有她在,慈禧无法名正言顺地“独自垂帘”。奕訢也会借助慈安的力量,来制约慈禧。
1869年,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出宫经过山东时,骚扰地方,被山东巡抚以“太监不得出京”为由抓了起来。
安德海是慈禧安插在同治身边的耳目,遭到同治的记恨。奕訢和慈安便联合同治,授意山东巡抚处死了安德海。慈禧虽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但这笔帐,她记下了。

慈安太后画像
第二,面对列强威胁,慈禧需要奕訢主持洋务、负责外交事务。奕訢在主政期间,政绩卓著,是“同治中兴”的大功臣。他一心为国,也获得了众臣的赞誉。
奕訢专注洋务事业,但有时也会对慈禧进行反击。1873年,奕訢劝阻同治和慈禧重修圆明园,获得了众臣的支持和拥戴。慈禧也不得不妥协,放弃了重修圆明园的打算。这件事,又让慈禧吃了一个哑巴亏。
经过长时间的博弈后,奕訢、慈禧双方的力量发生了变化。1875年,同治去世后,慈禧指定自己的外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光绪帝)继承帝位。慈禧再次垂帘听政,权力大大增加,四岁的载湉只是慈禧的一个傀儡。
1882年慈安去世,奕訢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盟友。权力的天平开始向慈禧倾斜。
1884年,法国入侵清朝的藩属国越南。清军在与法军作战时屡屡战败,朝野上下对军机处非常不满,慈禧也表示出对战事失利的震怒。她计划利用这一机会,将奕訢彻底逐出政治舞台。
当时有官员上了一道奏折,指出军机处相关人员应该为对法战事失利负责。接到奏折后,慈禧很快就下了一道懿旨,将奕訢及其党羽全部逐出了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奕訢再次被免去一切职务。在军机处任职的大学士宝鋆(yún)被勒令退休,礼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降二级调用,工部尚书翁同龢革职留任。
那位上奏的官员对慈禧的雷霆手段感到十分震惊,赶忙解释罢黜奕訢不是他的本意。但这对慈禧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可以独掌权柄。

光绪皇帝素描画像
这次和十九年前的弹劾风波不同。奕訢的罪名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法作战失利,他作为军机大臣必须对此负责。其他官员要么对奕訢感到不满、要么迫于慈禧的威权,只有寥寥数人上疏求情。
慈禧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她在朝中经营多年,罢黜奕訢党羽后很快就让自己的心腹补上了空缺的职位,没有出现因为权力真空导致朝局混乱的现象。
后果
奕譞主政:1884年,恭亲王奕訢被罢免后,醇亲王奕譞(xuān)入主中枢,曾大力支持洋务事业,但一味讨好慈禧、对外妥协,导致晚清政局败坏。
结论:“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点,以奕訢为代表的满族官员被贬黜后,汉人官员开始崛起。清朝中央政府的对外关系逐渐恶化,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开始在对外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