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镇守台湾:宝岛的中法战事
前因:中法战争;后果:台湾建省。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中法战争,1884年,法国为侵略越南,与越南的宗主国清朝在越南北部、福建和台湾等地交战;战后两国签订《中法新约》,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福建巡抚刘铭传台湾整顿军务,抵挡了法军对台湾的入侵。

刘铭传原先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将领,但因统领的“铭军”发生哗变事件受到革职处分,在家赋闲十三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李鸿章重新启用了这位老部下,让刘铭传去台湾部署防务。

刘铭传照片

当时法军试图侵占台湾,为法国海军在远东地区寻找军事基地。法军司令孤拔带领舰队来到台湾海峡,准备入侵台湾北部港口基隆(旧称鸡笼)。

刘铭传在北京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后,因害怕被法军舰队抓获,在上海假扮成商贩后才乘小火轮赶去台湾。刘铭传带着旧部134人抵达基隆后,迅速部署防务。

当时在台湾布防的将士大多数是湘军,刘铭传作为淮军将领,到台湾后抛弃了门户之见,和一些湘军将领共同商讨对法作战,很快就清除了隔阂。

基隆当时只有五处炮台,刘铭传意识到仅靠炮台无法抵御法军的舰队。法军司令孤拔向基隆开火后,刘铭传只是做了短暂抵抗后就率军撤退了。孤拔以为刘铭传落荒而逃,就放松了警惕,下令让法军登陆基隆。

刘铭传带兵埋伏在了基隆附近的山地中,等法军登陆走进包围圈,清军三面出击,与法军激战。法军多是海军士兵,对陆战并不擅长,只好狼狈逃回军舰。

在台湾碰壁后,孤拔率领舰队去福建与清军作战,全歼了福建水师,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没有了后顾之忧,孤拔率领舰队再次侵犯基隆。

法军炮轰福建马尾造船厂

清军在基隆稍作抵抗后就放弃了防守,因为刘铭传得知另一路法军正在进攻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沪尾与台湾府城、物资集散地——台北距离仅有三十里,是台北的门户。

刘铭传意识到基隆多山,法军占领基隆后,很难越过山地攻占台北,所以果断决定集中兵力到沪尾应敌。刘铭传在沪尾故技重施,设下埋伏。

法军登陆沪尾后,被埋伏在丛林中的清军开枪狙击。法军无法判断清军主力的位置,听到枪声后胡乱射击,弹药很快告罄,再加上伤亡惨重,法军只好撤到舰上。

孤拔在沪尾受挫后,放弃了进攻台湾的打算,企图封锁台湾,迫使刘铭传屈服。台湾的物资短缺,外援又被法国舰队断绝,能作战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刘铭传只好上奏清廷,请求支援。

清军有能力与法军作战、向台湾运送物资的两支水师都不愿出兵。李鸿章将北洋水师看作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愿派出战舰与法国作战。把持南洋水师曾国荃也是拥兵自重,不愿支援台湾。

李鸿章照片

刘铭传只好穿短衣草鞋,和士兵同吃同住,并组织组织将士筑长墙、挖巨洞,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

李鸿章虽不愿出动北洋水师,但刘铭传毕竟是他派去的人,听说刘铭传快要撑不住的时候,还是花了高价雇外国轮船运兵运物资。大陆民众也纷纷捐款捐物,有人还驾船穿过法舰的封锁线,向台湾支援物资。

1885年,清军在越南屡次击败法军,法国的茹费理内阁因此下台。后来法国和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规定法军必须从台湾和澎湖撤退。至此,刘铭传领导的抗法保台斗争胜利结束。

后果

台湾建省:1885年,清廷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担任首任台湾巡抚。

结论:刘铭传镇守台湾是清政府对边疆危机的一次成功应对,也是李鸿章将淮军势力安插在台湾的一个重要举措。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