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科尔尼洛夫事件;后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1917年8月,右翼人物科尔尼洛夫将军发动政变。临时政府克伦斯基借助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解决了此问题。布尔什维克借此赢得声誉,发展壮大。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点45分,阿芙乐尔巡洋舰方向传来炮声,起义军奔向冬宫并于次日凌晨将其占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对于阿芙乐尔号的“炮声”的故事,后世出现了两种说法:
第一:炮声是起义的总号角。
这是“阿芙乐尔号”拥有的第二个任务。
因为在当时,布尔什维克虽然已几乎占领圣彼得堡(彼得格勒)的所有重要据点,并在当天上午10时,于“阿芙乐尔”号上的电台播发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向全世界宣布苏维埃已经掌握了政权,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并没有结束抵抗。
“舰首炮,准备!”巡洋舰的别雷舍夫政委发出命令。随着“喀嚓”一声,152毫米口径的空包弹上膛。偌大的军舰一片寂静,只待划破黑暗的一声巨响。
紧跟着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四周的炮弹向冬宫飞去,起义军也如潮水般冲向冬宫。“阿芙乐尔”号也不甘观战,开始用实弹向冬宫轰击。冬宫一片火海。

第二:这声炮声是震慑起义军的。
这种说法来自阿芙乐尔巡洋舰舰长波列诺夫。上文提到别雷舍夫是船上的机械师,因革命行动表现积极,在前一天被任命为阿芙乐尔号的委员。
舰长波列诺夫1917年11月9日在《真理报》发表公开信:“有关媒体所写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一事,不知诸位先生知否,倘若我舰发射实弹,不仅冬宫,甚至周边街道一砖一瓦都将荡然无存。事实上,我舰仅以六英寸(152mm)舰炮发射空包弹一枚,警示停泊于涅瓦河之所有军舰提高警惕,准备战斗。”
舰长认为,阿芙乐尔号被革命宣传利用了。他表示阿芙乐尔号非但不是在帮助革命,而是在用空包弹向起义人员展示武力,警告他们不要对冬宫轻举妄动。
以上两种描述在历史动荡中已然真假参半,同时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要说这场十月革命的确有两点特殊之处。
与人们印象中武装起义或者宫廷政变都是秘密策划不同,这场起义早已见报,是公开讨论的话题。当时,欧洲正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尔什维克以德军即将靠近首都为由,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指挥起义的机关,并向圣彼得堡卫戍部队士兵宣传,称只有推翻临时政府才能与德国进行和谈结束战争。
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会以10:2通过了武装暴动的决定。
为此,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在起义的前一天请求立宪会议的预备议会授权,对布尔什维克的暴动予以反击,但并没有通过。而为了对抗布尔什维克的暴力,孟什维克党也在当天晚一些的时间,提出了三点要求:1、临时政府立刻与德、奥地利、奥匈帝国等盟国举行和谈;2、把土地交给推地委员会;3、尽快召开立宪会议。这项提案被预备议会通过,但总理克伦斯基拒绝公布。
孟什维克党认为这三点,可以彻底打掉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立足点。
的确如此,布尔什维克提出退出战争,平分土地和承诺立刻举办立宪会议,越来越赢得了俄国工、农、兵的支持,临时政府则因始终无法解决这三个老百姓最急于解决的三个问题,遭受了老百姓的抛弃。
那临时政府为何不同意孟什维克提出的三点要求呢?
首先,临时政府不愿意退出战争,是判断协约国随着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加入,越来越有获胜的机会;假如退出战争,是对英、法等它认为的民主国家的背叛,这对于新生民主国家是不利的;临时政府还担心失去东线战场后,会增加德国取胜的可能,德国的取胜更是意味着皇权的胜利,极有可能导致国内罗曼诺夫皇权的复辟。
其次,临时政府不愿意解决土地问题,是担心若解决土地问题,不仅将触动前线作战军官阶层的利益,也会让前线农民战士不顾一切蜂拥回家,而这将意味着战败。
最后,如果临时政府开立宪会议的话,土地、和平等问题必然会成为最为急迫解决的问题。所以,临时政府始终拖着立宪会议的召开。
三个问题相互连接难以解决,但也意味着只要解决一个,其他的便迎刃而解。
布尔什维克就是这样做了。它因承诺退出战争获得士兵们的支持。起义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11月8日凌晨占领冬宫,临时政府内阁投降。据相关史料记载,这场暴力革命几乎没有遭遇抵抗,一共死6人,伤50人。这也是这场起义的第二个特点。
伴随着阿芙乐尔号的炮声以及政权更迭既成事实,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7日晚召开。作为对布尔什维克武装夺权的抗议,51名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代表推出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实现了对老百姓的承诺。

具体领导起义准备的托洛斯基面对退场的代表,轻蔑地表示:“让他们统统走开吧!他们就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
后果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派建立并领导的苏俄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结论:十月革命的结果不会因“炮声”究竟因何而响而改变,因为布尔什维克承诺解决老百姓最为急迫解决的问题,而临时政府也终失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