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沙皇退位;后果:炮轰冬宫。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1917年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最高权力出现真空。

尼古拉二世
1917年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沙皇退位后,俄国最初存在两个权力中心: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分别由以立宪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派政党和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俄国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革命派政党组织而成。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有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和相对温和的孟什维克两派。此时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占多数,他们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认为现在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应该与自由派的资产阶级政党合作。
列宁并不这样认为,他4月回到俄国,发表了《四月提纲》,宣布无产阶级应该推翻资产阶级。由于他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占少数,意见并未被采纳。最终,这两个权力中心决定组成联合政府,但保留彼得格勒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
第一届临时联合政府以右翼的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为主,也包含了左翼的社会革命党人。虽然代表了大多数人利益,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没有权威,没有看到,更没能力给俄国老百姓最想要的:和平、土地和面包,以及实现这一切的必要前提:秩序。
其实,如果他们选择让俄国退出一战,或许很多事情都会逐渐实现。但他们相信摆脱沙皇统治的俄国人可以更好的打仗。而这又是一场与英美民主国家联盟对抗德国专制国家的战争,这对于新生民主政权格外重要。退一万步讲,连战连败的俄国,此时能轻易退出战争吗?或许他们相信,一场胜利才能根本上巩固政权。
然而临时政府想错了。或许他们想给俄国老百姓的,在长远来看可能是好的,但当下国内到处是无法无天的犯罪行为,老百姓最想要的是秩序。甚至一些俄国农民称,此时还不如有沙皇时候好。
在此背景下,7月事件爆发了
7月1日,临时政府海军部长克伦斯基向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发动进攻,希望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矛盾。可惜战争以失败告终,更加引发了人们的不满。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因此前反战而拒绝加入临时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声望增加。
16日早晨,大批俄国工人和士兵开始打着布尔什维克的旗号游行示威,人数很快上万,并来到了布尔什维克总部克舍辛斯卡亚大楼周围,视布尔什维克为自己的领导者。他们还来到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办公地点塔夫利达宫,高呼要“推翻临时政府,由苏维埃掌握政权”。
然而事实是,包括布尔什维克在内的彼得格勒苏维埃,都没有准备好该如何应对这场群众自发的游行。而列宁也是在次日中午才从国外回到俄国。以至于,一个身材高大的工人见到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人维克多·切尔诺夫时,用最肮脏的词语咒骂切尔诺夫并给他迎面一拳,大声叫道:“给你权力,你就接着!”
布尔什维克更“冤”,因为7月革命并不是它领导的。而且其态度在16日出现了三次翻转。下午3点时,布尔什维克表示反对这场示威,有人还抱怨这些同志的行为没有经过大会的通过,而呼吁群众停止上街的文本也已送到了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真理报》,准备次日刊登。

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然而到了晚上7点,布尔什维克又表示支持示威,并撰写了新的呼吁替代下午的。直到深夜,示威活动逐渐散去时,布尔什维克冷静了下来,取消了自己几个小时以前发出的“和平示威的号召”。
就这样,第二天的《真理报》的第一版留下了一块空白。
列宁对此事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他愿意见到群众示威和夺权取得成功,但也并不认为此时是恰当的时机。在布尔什维克上层的一个小型会议上,列宁笑着说,我们现在不试一试吗?但他又马上补充说,不,现在不能夺权,现在还没到时候,因为前线的士兵还不是都站在我们一边。
最终也正如列宁担心的那样,夺权在当时并不成熟,临时政府虽然软弱,但仍掌控着不少军。他们对示威者们派兵镇压,以及捉拿列宁。20日,列宁被迫流亡。
虽然布尔什维克经过此事遭受了打击,但很快便迎来彻底的转机。
8月,刚刚成为内阁总理的克伦斯基任命右翼代表科尔尼洛夫为临时政府陆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认为,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与德意志政府勾结,才导致俄国屡次失败,同时也认为临时政府对于彼得格勒苏维埃太过容忍,希望予以取缔。
在与临时政府沟通无效的情况下,1917年9月7日,他意图发动军事政变,取缔彼得格勒苏维埃。克林斯基不得不向拥有士兵和民兵的布尔什维克求援。最终科尔尼洛夫被布尔什维克击败。
此事之后,布尔什维克进一步获得民意同情,高喊着“土地、和平、面包”口号,迅速发展壮大,获得全国各地苏维埃的权力。列宁认为的革命的成熟时机已到来。
后果
列宁认为夺权已成熟,最终下定决心起义,占领冬宫。
结论:临时政府的失败在于,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布尔什维克发展壮大,恰恰在于其承诺停战、面包、秩序这些老百姓最希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