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果:拉丁同盟解散。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但也逐渐丧失了对拉丁姆地区的领导。
公元前496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雷吉鲁斯湖畔,拉丁人与罗马人发生了一场战争——雷吉鲁斯湖畔战役。
对阵的双方是新生的罗马共和国,以及急于摆脱罗马人领导的拉丁人。
其实罗马也是拉丁人,他们主要生活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流域,即拉丁姆平原。它东靠亚平宁山脉,系临地中海,北接伊特鲁里亚,南邻坎帕尼亚,是一块由火山灰堆积而成的肥沃土地,由于他们都讲拉丁语,所以历史上将他们成为拉丁人。

拉丁姆平原地形图
然而,这块肥沃的拉丁姆平原招来了周边人的觊觎:西北边跨过台伯河有伊特鲁里亚人,北边有萨宾人,著名的油画《萨宾妇女》即讲述了罗马人和萨宾人之间的故事。东北边有埃奎人,东南边有沃斯奇人。为了共同防御周边人的入侵,他们组建了拉丁同盟。其中,罗马人由于紧靠着劲敌伊特鲁里亚人,所以他们尚武,战斗力最强。逐渐着,其他拉丁同盟的人将指挥军队的权力就给了罗马人。

掠夺萨宾妇女
不过这令拉丁同盟此前的领袖拉维尼翁和阿尔巴山的阿里奇亚人很是恼火。为了坐稳领袖位置,罗马人不仅对外战争,对内也开始打压同盟内部的反抗者。
传说中罗马王政时期的第三位国王图路斯,就用武力征服了阿尔巴山的部族,令罗马人成为领袖。第七任国王,即小塔克文,更是军功卓著,通过征服不服从管理的城邦,令拉丁同盟臣服于罗马之下。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同样也并非没有被攻陷过。北边的伊特鲁里亚人中,有一个城邦叫克路西翁,在国王波尔塞纳的率领下就占领过罗马,甚至一度想要继续吞并整个拉丁姆地区。只可惜功败垂成。
罗马在克路西翁退回台伯河北岸后虽重新独立,但其盟主地位已然不在。之前被小塔克文征服的拉丁城邦也重新恢复独立。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的族谱
以图斯库隆为首的拉丁同盟不愿意再与罗马人为伍,加之此时的小塔克文刚被赶出新兴的罗马共和国,逃到了图斯库隆,因为这里有他女婿马米利乌斯。所以,罗马共和国将图斯库隆视作眼中钉。
于是,双方派兵遣将,在雷吉鲁斯湖畔展开决战。这场战役双方都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最终以罗马人的惨胜结束。
此战之后,拉丁同盟仍然没有认同罗马人,但紧接着周边部族的入侵,令拉丁同盟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与罗马人的关系了。
前文提到的拉丁同盟周边的部族,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了扩张移民。失去罗马的拉丁同盟无力抵御“蛮族”扩张,北面的三个城邦被埃奎人占领,南边的沃斯奇人则几乎推进到了阿尔巴山脚下。
公元前493年,拉丁同盟最终不得不再次与罗马人结盟。罗马执政官卡西乌斯参与了这次同盟协议的签署,协议因此叫做《卡西乌斯协议》。之后,亚平宁山脉和赖皮尼山脉中间的特来鲁斯河谷中生活的海尔尼奇人也加入了这份协议。在罗马史中,这三者之间的同盟被称为“三方同盟”。
三方同盟,让拉丁同盟抵御住了“蛮族”的入侵,而罗马人也最初遵守协议,共享新征服的领土和战利品,使得新生的罗马共和国达到了罗马王政时期的巅峰水平。
后果
罗马人与拉丁同盟的合作并不能维持,在外界压力变小后,双方定有一战。拉丁同盟也在与罗马的战争中终被解散。
结论:此后,罗马人不断对外征战取胜中,逐渐在同盟间一言堂。拉丁同盟为了自身利益,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抗。只不过这次双方的战争,以罗马人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拉丁同盟在解散的同时,也融入了罗马的共同体之中,成为今后罗马称霸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