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冷战爆发;后果:欧洲各共同体。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冷战爆发: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开始了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全面对抗,西欧各国为了发展经济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开始走向联合。
公元1958年,根据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前一年签署的《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六国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加,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欧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55年启用的欧洲旗,也是现在欧盟的旗帜
战后成立欧共体的设想是法国人先提出来的。
二战结束后,法国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财政危机。为了维持在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殖民统治,法国花了不少军费,政府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了。
二是国际影响力的下降。法国作为欧洲的传统大国,战后就威风不再了。欧洲成了美国和苏联对峙的前沿,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都只能惟美国马首是瞻,以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走出困境,法国开始寻求与其他国家达成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刚开始法国想联合的是英国。但是法国战后负责经济规划的官员莫内,向英国财政大臣表示两国可以达成某种合作协议时,对方反应相当冷淡。
英国战后的外交重点是美国,试图依靠美国维持大国地位。而且英国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较小,经济比欧陆国家好很多,觉得没必要和法国合作。
但西德总理阿登纳对莫内的提议非常感兴趣。于是,莫内攥写了一份关于法国和西德在经济方面合作的计划。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这份计划,当时人们称之为“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建议,设立一个共同的高级公署来管理法国和西德的煤和钢铁的生产,其它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组织。这就是后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最初设想。

“舒曼计划”的宣布地点——法国外交部驻地奥赛码头
尽管法国和西德是一对老冤家,而且就在不久前法国还曾试图把西德钢铁工业重地萨尔区分裂出来,引起了阿登纳的抗议;法国也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表示不满。
但法国和西德很快就因为“舒曼计划”改善了关系。
一方面,舒曼认为深度的经济合作能够消解法德之间的战争仇怨,而且对煤钢资源的掌控不仅能够缓解法国的经济困境,也能防止西德利用这些战略资源再次发动战争。
另一方面,阿登纳认为西德可以通过与法国的经济合作,摆脱战败国地位,重新融入欧洲大家庭,也可以为西德的工业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舒曼计划提出后,很快获得了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响应。
1951年,法国、西德和上述四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巴黎条约》,按照“舒曼计划”的框架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莫奈当选为煤钢共同体高级机构的首任主席。
《巴黎条约》签订后,六国经济迅速发展。莫内开始筹划六国的合作范围从煤钢联营扩展到其他领域,建立统一市场。
1955年4月,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根据莫内的授意与荷兰、卢森堡两国外长以莫内计划为基础共同提出了一份备忘录,提出六国成立一个完全的关税同盟,成立一个免税的欧洲市场。
同年6月,六国在意大利的墨西拿以这份备忘录为基础开始讨论,通过了《墨西拿决议》。决议主张从经济方面,通过扩大共同体机构,有步骤地联络各国经济,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政策。

西德总理阿登纳
1956年7月,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埃及收回了原本由英国和法国共同掌控的苏伊士运河,欧洲从中东进口石油的通道受到阻碍,欧洲煤钢联合体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六国开始加快研究成立经济共同体。1957年,六国的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又称《罗马条约》。第二年,《罗马条约》生效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后果
欧洲各共同体: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订条约,规定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将其组织机构合并,建立了统一的欧洲部长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
结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是西欧各国长久以来寻求合作的历史传统与二战后应对冷战的团结战略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