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传奇:玄奘到底在哪里取经?
前因:铄迦罗阿迭多遵奉佛法;后果:法相宗创立。

作者:孔鹊 / 编辑:陆伯让

前因:铄迦罗阿逸多遵奉佛法

公元五世纪,因释迦牟尼曾于庵摩罗园讲经,于是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逸多为奉扬佛法,修建那烂陀寺,经历代国王扩建而逐渐形成。


公元631年,那烂陀寺迎来一位从东方远道而来的僧人。

他风尘仆仆,清瘦的面庞明显和附近的人不一样,他用有些奇怪的口音和僧人们交流,说自己叫做玄奘

从大唐到印度,又在这里辗转许久,他才终于到达这个佛教中心。玄奘看着自己苦苦追寻的圣地在不远处,内心难掩激动。

玄奘快要到那烂陀寺时,目望前方还有几里路,他却突然停下脚步,在一棵菩提树下,双手伏地,大声痛哭。

等真的看到那烂陀寺,玄奘激动的心情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他听说印度建有两座大佛,人间流传当佛像被湮没时,佛教也将在这个世界消失,当玄奘到达时,这两座佛像已被沙土盖到了胸部,说明印度对佛教的尊崇程度,并非如同传闻的那般。

而在玄奘来到之前,那烂陀寺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佛教也已经辗转千年。

公元四世纪,崇尚佛教的笈多王朝在印度崛起。

笈多王朝疆域,是当时的强国之一。

君主铄迦罗阿逸多对佛法特别热衷,听了不少佛教的故事和教会,一个关于那烂陀寺的故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传说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这里是一个小庄园,后来有五百位商人捐钱买下,把园子献给了佛陀,佛在此说法三个月。

于是铄迦罗阿迭多就选择在这里兴建佛寺。

那烂陀在王舍城附近,这可是笈多王朝的心脏地带,成为佛教中心后,还能加强统治。

于是此后笈多王朝的君主都在这里建寺,那烂陀寺的规模越来越宏大。

寺内能讲解20部经论的有1000多人,能够讲解30部经论的有500多人,能够讲解50部经论的有10位法师。

由于寺院僧侣身行严明,道德高尚,广受帝王、婆罗门和普通民众赞誉。此地不仅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培养佛学家和佛教徒的重要场所。

那烂陀寺遗址

这里还研究逻辑学、语言文学、医学、天文历算、工艺学、农学等诸多学科,成为全印度瞩目的佛教综合研究中心。

那烂陀寺怀抱着灿烂的文化,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东方来客,这一切都只会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

玄奘到来时,那烂陀寺虽然有所败落,但是仍然是一处佛家圣地。

当时,那烂陀寺的主持是戒贤大师

玄奘早就听说他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精通藏、论的佛学大师,是东印度三摩呾吒国的王族,出身高贵,属于婆罗门种姓。

戒贤曾经是一个好学的贵族子弟,遍访名师,最后到了那烂陀寺,据说遇到了护法菩萨,从而悟道出家。

他三十岁时,因为辩论名震南印度,获得国王嘉赏,并为其建造寺院。

玄奘见到戒贤大师时,大师年已过百,德高望重,玄奘想拜他为师,学习佛法理论。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大雷音寺求取佛经,实际上玄奘到达印度是去那烂陀寺。

他恭谨地表达了请求,戒贤大师的反应激烈,吓了玄奘一跳。

戒贤大师听说他来自东方大唐国,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传说是因为三年前,菩萨显灵,告诉主持,有位大唐国僧人会到此拜师,求受佛法。

这个故事颇为玄乎,但是戒贤法师确实对玄奘颇为照顾。

玄奘在那烂陀寺修习5年。玄奘将修行时所见所历的大小诸事,简要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

玄奘在那烂陀寺显然过得很高兴,说自己和他们相谈,就会发现他们的佛学深厚,谈吐不俗,说上一整天都嫌不够。不论老幼,大都明辨三藏佛学,可见这里人才济济、学术氛围很浓。

玄奘奋发用功,所学深邃渊博,经、律、论无不精通。

玄奘画像

公元641年,那烂陀寺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会,持续了18天,玄奘法师学以致用,驳得僧人哑口无言。

第二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典籍,回到大唐,把所见所闻写到了《大唐西域记》中。之后,不少高僧先后前往印度取经,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而从印度而来的访华高僧也有释跋日罗菩提、阿月跋折罗等十余位。

两百多年后,那烂陀寺毁于战火,佛教衰败,从此在印度历史中湮灭。

后果:法相宗创立

回国后,玄奘翻译典籍,并糅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主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从而得我。

结论:那烂陀寺成为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心,促进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加快了佛教传播的进程。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