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
马思聪的《内蒙组曲》是一部感情深邃、富有诗意的乐曲,分三章: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
这部作品不仅是马思聪的重要代表作,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小提琴音乐经典之作。作品反映了抗战初期祖国大片领土被侵占,人民流离失所的背景下,广大人民思念故土的强烈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马思聪
《思乡曲》创作背景
《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的第二首。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1937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流亡关内。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在当时曾拨动了无数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思乡曲
《思乡曲》赏析
《思乡曲》是马思聪衷情于为我们描绘一幅熟悉的内蒙沃土。慢板,第一主题悲伤地,以如歌似诉的旋律变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的主题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民族音阶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第二主题温暖,仿佛是回忆起过去幸福时光。第三主题具有跳跃性的儿童形象,回忆童年欢乐时光。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体现出具有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
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一、第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题所含的因素。第三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使人回味无穷的是,乐曲最后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

《思乡曲》
《思乡曲》是马思聪创作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一部代表作,在创作手法上他找到了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契合点”。他灵活地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丰富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他不断地从民间音乐中寻找灵感,将本民族的风格与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这首小提琴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