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第一部成功的交响曲。
交响乐是马思聪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之一。《第一交响曲》是他1941年完成的一部爱国主义作品,构思、写作于颠沛流离的逃亡旅途。
作品凝聚了马思聪对家园的个人情感,反映了抗日救亡的宏大时代主题,堪称为一部充满家园情怀的“抗战交响曲”。音乐具有坚毅沉着、雄壮有力的性格,号角的音调贯穿整部作品,尾声宏伟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以及作曲家对胜利的渴望。

马思聪
《第一交响曲》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音乐一开始使用的是动机式短句,这个短句的素材来源于马思聪1936年北平之行所留的“印记”——北平大鼓书的曲调,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磨刀调》“磨剪子来戗菜刀”的曲调,结构最短小的单乐段作品。该曲调经过马思聪加工,已经远离素材形态,节奏紧缩,成为一个急迫的战斗性号角式主部主题。主题先由铜管奏出号召,弦乐、木管乐相继呼应,营造了抗战爆发的宏大场面,而这一音调也喻示了战斗警号肇始北平。
第二乐章是谐虐曲,很快的快板。音乐结构是有引子和一个大结尾多段性的复三部曲式。乐章一开始是引子主题,定音鼓奏出主音,力度从弱音到突强,表现突然事件的发生。接着双簧管奏出一段哀伤的民歌风曲调,大提琴接奏这句曲调。引子结束,弦乐开始奏出快速的段落,音乐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状态。乐章的中部,节奏稍慢,使用较为抒情宁静的曲调,用双簧管低音区奏出,节奏弱起、切分,音乐摇曳、延绵。曲调是一个云南民歌,是作者在洱海附近听一个木匠唱的。
第三乐章行板。乐章一开始是一个深沉的引子,用大管和圆号奏出,再用长笛奏出第一小段的曲调表现长远的历史与苦难。到第二段,用十六分音符流畅的曲调,寓意祖国的江水;到第200小节,长号以弱奏表现坚强不屈的开始,圆号叠于其上,黑管、双簧管、长笛、短笛、小提琴再叠于其上,形成一个山型的音乐高潮,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也寓意要抗战到底。
第四乐章,庄严的快板。在结构上具有回旋、变奏、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作者在这个乐章运用极致的乐队守法来表现一个宏大的音乐内容,即中华民族要坚持反抗侵略者,最后必定得到光荣的胜利。

马思聪
《第二交响曲》作品赏析
马思聪《第二交响曲》是我国在近代史上器乐交响中较为难得的一部作品。作品于1959年5月完成,目的是为了缅怀英烈以及建国十年的一部献礼。《第二交响曲》是以革命战争为其创作的总体思想题材。其构思曾和毛泽东的《亿秦娥·娄山关》有一定联系。
《第二交响曲》共有快板、慢板、快板、终曲等这四个乐章。演奏中四个乐章以整体的形式一气呵成、不间断演奏。这多少在同时期的作曲家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也可以是一种另类的创新。
第一乐章极具戏剧性,开始时就出现主部主题,以低沉的弦乐急促三连音形式在大管的协助下,带进了充满硝烟、紧迫情绪的环境。第二乐章中,以四小节缓慢的引子过后不断地音型下行,高音区的苦痛的半音进行的音型都令人感到一种悲剧的气氛,刻划出人民对壮烈牺牲的英雄们的深挚情感。第三乐章是庆祝胜利以及描写军民联欢的场面的多主题乐章,情绪不断高涨并且复调情绪在其中不断磨合适应。
这部作品也是马思聪先生仅有的一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乐曲中洋溢着一种时分真挚的发之于内心的情感,令人不能不觉察到作曲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由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