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普拉西战役;后果:孟加拉总督的设立。
作者:唯唯 / 编辑:陆伯让
前因:普拉西战役
1757年普拉西战役孟加拉战败,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即建立起米尔•贾法尔傀儡政权,在孟加拉地区实行殖民统治。
1770年,孟加拉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几乎一千多万人,占当时孟加拉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被称为“孟加拉大饥荒”
孟加拉位于印度东北部的恒河三角洲,靠近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土地肥沃,是印度的重要农业基地。
季风性气候造成干旱,使得农业歉收,在孟加拉历史上并不常见,在前一年出现干旱预兆时,人们已经有预感会带来一场饥荒。
但是没有人想到会是一场绝无仅有的严重大饥荒。

孟加拉位于亚热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1769年,从海洋带来水汽的季风迟迟没有吹来,孟加拉的田地已经许久没有迎来雨水,几个月之后,绝望席卷了整个孟加拉。
一个布尔德万省的土邦王公占有大片领地,但土地绝收,因饥饿而死,非常凄惨。
他的儿子为了能让父亲下葬,有个像样的葬礼,把家里的金属盘子都熔炼了。之后,他走投无路,向东印度公司申请了贷款。
十几年后,这位年轻的王子还不起贷款,最后变成了一个囚犯,被囚禁在自己的宫殿里,只有财政空虚的领地。
但至少这位王子挺过了饥荒。
饥荒的肆虐导致了人口和耕地的遗弃,孟加拉三分之一的耕地被荒废,大量的房屋被废弃,乡村变成了丛林。受灾地区渺无人烟,万籁俱寂。
在一个叫杜巴的地方,从1770年6月,已经有活人开始吃死人了。
伴随着饥荒而来的就是瘟疫,疾病的四处蔓延再次威胁着幸存的人们。
为什么这一次饥荒如此严重?
这是天灾,也是人祸,而人祸之中还有一番曲折。
五年前,孟加拉最后一位本土穆斯林总督贾法尔去世,孟加拉的管理混乱了起来。
因为这位总督是英国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东印度公司击败孟加拉王公后,这个贾法尔判投英国人,孟加拉逐步被移交到英国人手里。

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摄取了大量财富
他一死,英国人觉得没有再立一个傀儡,便把这些地区以高价包税给了当地商人及公司职员。
这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由东印度公司与当地孟加拉王公组成的双重政府: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负责税收,当地官员管理行政和司法。
这样一来,就是使得孟加拉地区没有明确的统治者,税收混乱。
这是个私人发财的机会,代理人任期有限,拼命捞取自己同胞的财富,农民破产,土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都难以维持。
英国人同时推广罂粟、靛蓝的种植,粮食种植的减少也是个隐患。
一场干旱的到来,终于将孟加拉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孟加拉是季风性气候,干旱导致歉收也不是没有,当雨水稀少的兆头一处,熟悉当地气候的人向英国人建议,可能会有旱灾和饥荒,要早做准备。
但是,英国人没有在意。
或者说英国人也不知道怎么办。
那些包税人只负责自己的税收,这时的孟加拉没有明确职责的管理人,谁来做调度?
拖延之中,孟加拉的干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饥荒。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及时调度,开展有效的挽救措施,只是简单地在3000万人中发放9000英镑。怎么分配都不清不楚。
最终,每16个人中间就有6个人饿死。
1770年底雨水终于缓解了孟加拉的饥荒。
但是产生饥荒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大饥荒使孟加拉地区经济萧条、人口凋敝,为了完成任务,收税人比饥荒前更加疯狂,几乎是明抢。饥荒前的能收上82万英镑,饥荒后却高达234万英镑。
显然,这场灾荒的责任要归咎于东印度公司的政策。

此后,孟加拉多次发生大饥荒,图为1943年大饥荒照片,同样是因为英国调度不周,导致饥荒严重。
这种局面不是英国政府愿意看到,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772 年英国任命黑斯廷斯担任孟加拉总督,他上任后着手进行改革,摆脱双轨政府。
英国议会又接连颁布了《调整法案》和《印度法案》,监控东印度公司的治理情况,及时对其管理做出调整。
但是之后孟加拉仍然遭遇了数次饥荒,显然这种管理仍有重大缺陷,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越发坚定。
后果:加尔各答的崛起
17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管理孟加拉,将加尔各答确认为自己的首府和统治中心,从此,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城市一跃而起,发展成印度最繁华的大都市。
结论:孟加拉大饥荒成为了孟加拉人永远的噩梦的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政府改变对该地区统治政策的一个契机,1772年之后的法案政策,加强了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乃至孟加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