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星火:阿姆利则惨案
前因:罗拉特法案​​​​​​​;后果:甘地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作者:余白 / 编辑:陆伯让

前因罗拉特法案

1919年3月21日,英属印度的中央立法议会通过罗拉特法案,以此来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919年4月13日,英国军队在阿姆利则对印度人民开枪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史称“阿姆利则惨案” 。

当天下午,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率领50个步兵抵达一处印度人聚会的园子。

戴尔将军命令士兵堵住大门,并在园子的四周高处架设机关枪。

聚集在园子里的印度人还没反应过来,黑洞洞的枪口已经齐齐的对着他们。

没有半点警告,士兵们就对人群进行扫射。一时间惨叫声不绝于耳,惊恐的参会者在枪林弹雨中,跟无头的苍蝇一般四处乱撞,希望能够逃出生天。

可这无疑是奢望。

射击时间长达十多分钟,直到最后一名士兵的最后一颗子弹打完,这场屠杀才宣告结束。

此时,札连瓦拉园的地上瘫倒的全是人,有的还能高声叫喊,请求援助,有的已经没了呼吸,成为了一具具尚带余温的尸体。

根据英国官方的公告,此次屠杀有379人死亡,1200人受伤。可是据后来收尸者的估计,差不多有500人死于屠杀。

而戴尔本人却认为只有200~300人被打死。

这场惨案的直接导火索,是三个星期前通过的一份法案。

1919年3月21日,罗拉特法案通过,英国政府决定对印度人进行严格的审查,而且完全不需要公开审讯,就可以长期监禁。

因为印度民间要求独立的声浪从没有停歇,此时又有了新的筹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争中,印度为英国贡献颇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被送上了前线支援英国和同盟国家。

但是这份筹码并不好用,官员们更加担心印度人会像1857年那样造反。为了防范于未然,他们出台了这份法案,对印度人实行更严格的管理。

印度人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法案?

旁遮普邦的反响最为激烈,当时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谣言,一会儿说旁遮普的青年将为土耳其哈里发而战,一会儿说他们即将成为苏联红军。

这反映的就是旁遮普就是不愿意为英国人效力。

为了镇压旁遮普人民的反对,政府中断了这里的铁路、电报、通信系统。

旁遮普位置,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各拥有一部分。

终于,双方的矛盾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爆发。

1919年4月10日,阿姆利则人民聚集在副警察长住处,他们要求警察释放两名独立运动领袖。

但是此次示威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军警向人群开枪,不少示威者中枪死亡。而阿姆利则人民也对警方展开报复。

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收到报告后,大骂这些印度土人,下令加强了阿姆利则的治安管控。

很快,戴尔将军收到消息,在4月13日将有一场颠覆政府的巨大暴动。

他立刻拍板:任何集会都不能举行。

但是因为下属的懈怠,这条禁令并没有流传开去,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这条命令。

而收到禁令的印度人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在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集会,反对《罗拉特法案》,商量怎么解救被被抓的独立领袖。

好巧不巧,这天又是锡克教的光明节,即使不懂政治的锡克人也跑出来凑热闹。

坐在办公室的戴尔将军听到下属报告,顿时火冒三丈,更加相信有叛乱活动。

当天下午,他带领全副武装的士兵前去围剿叛乱,于是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一幕。

一直到10月份,政府才组建了“骚乱调查委员会”,而戴尔将军并没有收到任何惩罚,回到英国后,他虽然被下议院谴责并劝退,但是保守派视他为英雄。

阿姆利则是锡克人的重要城市,拥有印度最大的锡克教庙宇。

这场惨烈的屠杀震惊了整个印度上下。

惨案发生两天后,古吉兰瓦拉就爆发了抗议活动,众多的印度人参与到独立运动中。此次屠杀的多是锡克人,他们借助宗教联合起来,反抗英国人。

而转变最大的就是印度上流人士。

他们原本信奉英国的精英政治,但是残酷的现实则告诉他们,这根本行不通。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祖父当时颇有权势,气愤地将家中带有英国标识的物品一概焚毁。

诗人泰戈尔则放弃了英国政府颁发的爵位。

印度独立,逐渐成为全印度人的共识。

后果甘地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9月,甘地发动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并开展游行集会,以此来对抗英国的统治。

结论:阿姆利则惨案是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的一次惨烈屠杀,它点燃了印度全国的独立火种,直接促进了甘地开展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阅读数 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