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特鲁埃尔战役;后果:西班牙内战结束。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特鲁埃尔战役:公元1937年,共和军向国民军占领的特鲁埃尔市发动攻击,特鲁埃尔战役爆发。
公元1939年初,佛朗哥指挥国民军攻陷共和国政府所在地巴塞罗那,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共和国政府再无反抗能力。
此前一年,佛朗哥的国民军发动大规模攻势,把共和军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佛朗哥并没有乘胜攻击巴塞罗那,反而去打没那么重要的巴伦西亚,要求必须要控制那里的柑橘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佛朗哥手下的将领都不理解这项命令。
佛朗哥其实是考虑到国际形势,不得不推迟进攻巴塞罗那。
首先,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与法国接壤,共和国政府和法国关系密切,进攻巴塞罗那很有可能遭到法国的干预。
其次,希特勒正和英国、法国就苏台德地区问题谈判,因此不希望西班牙内战结束得太快,这样自己手里可以多一张牌。佛朗哥是靠着德国支援作战的,必须考虑盟友的态度。

支援共和军的国际纵队战士
佛朗哥选择减缓东北战线的攻势,共和国总理内格林则急于开战,政府内部的反对派指责他作战不利,他需要一场胜仗来稳固地位,同时向欧洲各国证明,共和国政府还有能力打大仗,尽可能争取英、法等国援助。
在内格林的指示下,国防部拿出作战计划,决定在埃布罗河一带反击,重新打通南北共和军的联系。埃布罗河战役的发起点是个河谷,两侧多山,实际上很不利于部队展开,但是内格林还是下令投入8万人,争取在国民军毫无防备的时候,迅速解决战斗。
共和军的奇袭得手,打了国民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下占据了上风,国民军反应倒也迅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反击,很快稳住了阵脚。双方随后陷入僵持,不断向前线增兵,战斗持续了三个月。
在此期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来,这意味着英、法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英、法不可能为了内格林与希特勒的盟友佛朗哥开战,内格林盼望的国际援助已成泡影。共和军的士气也一落千丈。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展示与希特勒签订的和平协定
佛朗哥此时不用再担心法国干预,也摆脱了希特勒掣肘,于是下决心把埃布罗河战役打成一场歼灭战,然后进军巴塞罗那。佛朗哥的确做到了,国民军重创共和军,使对方至少十万人丧失战斗力(包括阵亡、受伤、被俘),一举扫清了进攻巴塞罗那的障碍。
内格林贸然出击,损失惨重,反而让共和国的处境更加艰难。国民军稍作休整后,对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发动了总攻。这个时候,共和国内部已经乱作一团。
内格林政府连战连败,共和国占领区内经济也濒临崩溃,巴塞罗那市民每人每天只能分到300克黑面包。共和区弥漫着厌战、反内格林的情绪。内格林政府给市民发放小扁豆充饥,人们就讥讽这是“内格林博士的抵抗药丸”。

埃布罗河战役后的西班牙形势,红色地区是共和国政府占领区,右上角就是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
佛朗哥这边则是兵强马壮,不愁吃穿,军队装备着德制武器,动不动派出几百架飞机,还有从共和军手里缴获的苏联坦克,简直富得流油。国民军先是一阵炮击,装甲部队随后跟进,共和军根本没抵抗就撤退了。
国民军利用敌军撤退留下的缺口击溃了共和军防线,一路朝巴塞罗那推进。共和国政府兵力不够,只好把消防员都派上了前线。
与此同时,大量难民涌入巴塞罗那,连地铁站台上都睡满了人,共和国的食物更加紧张,原本每人每天300克的面包也没了。这种情况下,想守住巴塞罗那已经不可能了,内格林带着政府匆匆逃走,总统阿萨尼亚流亡法国并辞去了职务。
佛朗哥的国民军进入巴塞罗那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整个过程只有一名士兵阵亡。占领巴塞罗那后,佛朗哥只需要再攻下马德里,就可以结束整场战争了。
后果
佛朗哥恢复西班牙王国:公元1947年,佛朗哥恢复西班牙王国,并自任考迪罗(摄政王)。
结论:巴塞罗那战役是西班牙内战后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从此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再也没有组织过有效抵抗,内格林领衔的政府也摇摇欲坠,内战的胜利天平倒向了佛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