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巴第同盟:共富贵才是真问题
前因:奥托一世加冕;后果:意大利自治城市内部的分裂。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奥托大帝于962年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167年4月7日,意大利北部许多城市的代表齐聚小镇蓬蒂达的一座修道院,宣誓并建立了伦巴第同盟。

他们的敌人只有一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双方之间的矛盾,不在于血雨腥风甚至涉及三代人以上的世族、民族矛盾,而是这些北意大利城市与皇帝间的权利边界在哪里。

追溯历史,自奥托一世在意大利称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留下了一个传统,即如果想要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就必须翻越阿尔卑斯山,真正征服意大利,让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王国成为一体,这是当皇帝的必要条件。

神圣罗马帝国1000年前后的领土范围

但由于大山的阻隔,德意志的国王经常忙于北边与各诸侯国的争斗,北意大利地区落得相对清闲,加之波河平原的养育,这块土地上逐渐发展起许多城市,并且越来越富裕,成为了山北面王室的重要税收来源。

到了12世纪时,这些北部意大利的城市开始难以忍受来自皇帝的剥削,比如强征赋税。当然,剥削是否严重这里不下判断,但这些意大利人会想,如果不掏这笔钱,自己也未必过的比现在差,或许还能更好。

另外,这些北意大利的城市延续着自罗马时期就保留下来的自治和选举执政官的传统。但腓特烈一世是个想要掌握一切的人。1155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野心开始膨胀,1158年在意大利北部召开帝国会议,宣布将帝国的封建权力置于城市的自治要求之上,由帝国派驻官员,对城市实行直接管理。

做个大致的类比:腓特烈一世想做欧洲的秦始皇,希望将北意大利变成直接归皇帝管辖的郡县,而非松散的封建领地。

于是,即不想给钱,更不想给权的米兰贵族起来造反了。可腓特烈一世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刻调来大军前来镇压。腓特烈一世有个外号叫巴巴罗萨(意大利语红胡子的意思),因为他长着浓密的红色胡子,而他对意大利人的镇压,以至于传出他的红胡子是被血染红的谣言。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但腓特烈一世此举并未完全震服北意大利人,反而令1159年刚上任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有些担心。罗马教皇自始至终要平衡北意大利和北面王国的力量对比,自然,此时教皇选择了支持相对较弱的北意大利人。

当然,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这么做也有自己的私人考虑。国王与教皇的叙人权之争在此时日益白热化,腓特烈一世见此亚历山大三世不听话,便相继扶持了好几个新教皇,以至于教宗亚历山大三世仅仅被西班牙、西西里王国等几个国王认可。

在教皇的支持下,伦巴第同盟1167年建立,几乎包括了整个北意大利的城市。

至此,只有一场战斗才能打破此僵局。

1174年,腓特烈一世再次南征,并于两年后,打响莱尼亚诺战役

战斗在意外中打响。同盟的巡逻兵在一次巡逻中恰巧遇到了皇帝的军队。战斗也在意外中决定了胜负。因为腓特烈一世异地作战,本身拥有着的相对军事优势陷入包围之中难以展开,虽然正面战场击溃了同盟军的骑兵,但陷入了步兵的泥潭。此时,一支同盟城市的骑兵忽然从皇帝身后杀了出来。于是皇帝军队的阵型被冲散了,他身边的护卫、旗官被杀,甚至他自己都掉落马下。

皇帝的军队以为腓特烈一世死了,便四处逃散,莱尼亚诺之战最终以伦巴第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莱尼亚诺战役

腓特烈一世之后与教皇和同盟签订了让步很大的条约。简单来说,这些城市可以继续向神圣罗马帝国效忠,但拥有了包括司法权、选举执政官在内的更大的自治权。

所谓能共患难但难以共富贵。取胜了的伦巴第同盟城市间,开始了为了争夺商业枢纽而展开的斗争,米兰与克雷莫纳这两座城市分别拉起了自己的同盟。米兰这边的城市大多是工商业者占主导的城市,他们以教皇为外援靠山,被称为圭尔夫派。克雷莫纳这边则是封建主为主的城市,自然投靠了皇帝,被称为基伯林派。

等到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继位后,他又开始加强了对北方意大利城市的压迫。1226年,新的伦巴第同盟成立了。然而同盟间这道裂痕是无法弥合的,因此腓特烈二世在1239年战胜了同盟,对这些自治城市实行长达十几年的直接控制,直到其1250年皇帝去世才结束。而同盟也在这一年彻底解散。

后果

此后,意大利城市内部,两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是统一还是自治,教皇还是皇帝成为争论焦点。

结论: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对于北意大利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城市内部间圭尔夫派和基伯林派的争斗则一直延续着,一直持续到15世纪。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