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果: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爆发
前因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爆发,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关键之战。
苏德双方总计投入了280万名士兵,出动了8000多辆坦克和5000多架飞机,创造了战争史上坦克会战规模与单日空战规模之最。
此战之后,苏联完全夺回了二战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开始一路朝柏林推进,而德军则再无还手之力。
希特勒在此前的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双双落败。
阿道夫·希特勒的时间地图
连输两场之后,德军急需一场速胜来挽回士气。德国将军曼斯坦因临危受命,担任苏徳战场的指挥官。
这位卓越的军事家迅速规划出对抗苏联的有效战略,借助德国战术上的优势和装甲部队的质量,迅速破敌,避免拉长战线进行消耗战。
具体来说,就是诱敌深入,让苏联渗透到德国的战线中,然后集中用德国的装甲部队将其包围,然后歼灭。
这一战略被命名为“反手球”。
这样的战术十分有效,战争初期德军成功遏制住了苏联的反攻。而且德军还渡过了顿涅茨河,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重创苏联52个师。
双方在士气上陡然翻转,德军看起来重获制胜苏联的机会。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德军在库尔斯克转胜为败了呢?因为希特勒。
德军在二战中以一手出神入化的“闪电战”所向披靡。
但“闪电战”十分依赖前线指挥官与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与空军的配合。德军著名的坦克战天才“沙漠之狐”隆美尔擅长闪电战,此前就曾多次违抗上层指挥,率领少量的装甲部队与摩托化部队给盟军以重创。
但在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对前线将领的粗暴干预让德军的这种优势丧失殆尽。
如果希特勒继续听从曼斯坦因的建议,采取“反手球”战术,那么苏联人的进攻将会进一步被扼杀,德军锁定胜局指日可待。
然而,希特勒逐渐忍受不了这种“你攻我守我反击”的策略。在他看来,将战场的主动进攻权交给苏联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行为。德军必须抢先进攻,把主动权牢牢控制在手里。

苏德战争
于是,德军放弃了“反手球”战术,反而按照希特勒的“规划”趁着苏联在战略要地库尔斯克立足未稳,准备对该地实施大规模进攻。
不过,虽然选择了先发制人的方案,但希特勒却又陷入了推迟和犹豫中。
自1942年以来,德军的装甲部队和兵力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希特勒担心这些兵力不足以在库尔斯克击败苏军,因此几个月来,希特勒对进攻库尔斯克的可能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个代号为“堡垒行动”的作战计划,在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的口水战中一再被推迟。苏德战场随即陷入了诡异的休战期。
真正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开始于1943年7月5日。
德过的南方军团派出了九个装甲师,包括党卫队骷髅师、近卫师、帝国师;同时,德国的中央集团军从北方从北方同第九军团一起向库尔斯克发起攻击,共包括九个装甲师和两个支援兵团。
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斯大林打算硬碰硬,要和德军展开对攻战。
这时,苏联名将朱可夫坚决反对。
在朱可夫看来,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完善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力量。在摧毁掉一部分装甲兵力后,再发动反攻。
斯大林接受了朱可夫的建议,随即向库尔斯克地区派去了数十万大军进行增援。到最后,苏联的防御兵力已经达到了恐怖的190多万。
所以,尽管德军有着惊人的武器装备,但苏联人在十二天的战斗中仍然抵挡住了德国的攻击。战斗的高潮出现在7月12日,这一天同时有三千辆坦克投入了这场战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时间地图
而在苏军的三道纵深超过100公里防御线,和无数个反坦克阵地、雷区的配合下,德军的装甲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等到苏联决定发起反攻时,德军的兵力已经不足苏联的三分之一,其坦克飞机数量也只有苏军的一半。在如此巨大的作战力量差距面前,德军想要获胜实在是难如登天。
曼施坦因无愧于军事天才之名,在希特勒的干预下,他还能全力指挥德军,对苏军的装甲部队与步兵军团造成重创。
不过,苏军方面的纵深防御与源源不断开到的援兵及时化解了这样一种危机,双方又回到了僵持状态。
就在这时,美英联军在意大利的登陆让希特勒大吃一惊,一旦盟军登陆成功,德军将会遭到苏德和英美的两线夹击。于是,希特勒不顾一切的命令曼施坦因迅速抽调主力赴援。
对于这一命令,曼斯坦因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在他看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德军能否在东线立足,因为此时双方在库尔斯克的僵持,不仅可能让苏军露出破绽以供其实施突破,也使德军方面承受着“背水一战”的巨大压力。
但希特勒早已失去了耐心和勇气。在希特勒强制性的调动下,在库尔斯克地区同苏军僵持的德军瞬间阵脚大乱,惨败库尔斯克。
后果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爆发。
结论: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这三大战役中,将德军的主力部队消耗殆尽,最终逆转了二战结局,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