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千里江山图》堪舆媲美——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江山秋色图》变隋唐青绿山水的古朴、浓重作风而清丽、明秀的风格,反映了青绿山水由唐到宋的一大发展,唯有北宋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舆媲美。

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艺林中有千里(赵伯驹),如山中有昆仑。

——文徵明

《江山秋色图》的精神面貌与传为李思训派的《明皇幸蜀图》等有相接处,但显然比李思训的山水画精工丰富,成熟得多,在院体气格中还搀以文人画的韵致,最为院画,水平却非文人画家所易企及,较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也稍胜一筹。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江山秋色图》(局部)

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这是鲁迅先生对宋代院画极为中肯的评价。

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观者如潮,“青绿”山水画再一次成为学者与大众关注的焦点。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正是一幅从构思构图到勾勒设色都“周密不苟”的佳作,毫不夸张地说,后者的精彩程度,完全不逊于前者。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海报

然而如此精彩的《江山秋色图》却命运多舛,曾经为明内府收藏,原题为赵伯驹《江山图》。尾纸有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跋,始定此卷为赵伯驹画。

清代初年为梁清标收藏,图上有梁氏鉴藏印数方,后入清宫,有乾隆宣统诸印玺。《石渠宝笈》更名为《江山秋色图》。抗战期间,由溥仪携往长春,东北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所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是赵伯驹传世的绢本长卷,是现存南宋青山绿水的代表杰作之一

画面上重山复岭,层峦叠嶂,江河溪涧,深泽浅潭,飞瀑激落,错杂其间。

在深秋的雾色中,楼观屋字,栈道廊桥,苍松古树,各得其宜,三三两两的步行者,流连于山野之间,艄公正在江上张网摇船,劳累了的过路人停脚在松阴下歇息闲聊。

画中描绘了山川河流之下村庄、宫殿、桥梁的场景,并出现了很多道士活动的场景,因此有研究者推测,此图描绘的是洞天福地的场景

过桥的旅队

《江山秋色图》变隋唐青绿山水的古朴、浓重作风,而清丽、明秀。作品反映了青绿山水由唐到宋的一大发展,唯有北宋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舆媲美。

它不像《千里江山图》的凭空虚构,《江山秋色图》明显描绘的是深秋的北方山水,画作中山峦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被清代王原祁便解读为“龙脉说”

北方的深秋山林

《江山秋色图》在技法上更加成熟,笔墨设色上继承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的画法,技法更纯熟,山石土坡多以小斧劈为主,这也是被董其昌将其贬入“北宗”的原因之一。

画中山水用流畅多变的长线勾廓,根据景物的形质,山石脉络,皴擦点染,笔墨上有很强的韵律感,山从笔生,笔随山发,笔力劲健秀润,繁中见简,工整却灵变,董其昌称“后人得其功,不得其雅”

流连于山野之间的行人

画家在《江山秋色图》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赵伯驹可能想描绘出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使画面具有受到文人推崇的“士气”

赵伯驹画此作时,身居江南,但他描绘的却是北方崇山峻岭的大好河山。虽然这幅画上出现的是一片太平、悠闲的景象,但却能从中体味出画家对失去故土的思念之情。以此角度来看,《江山秋色图》别有一番隐喻而凝重的现实意义。

河边屋舍

在布局上,《江山秋色图》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中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画面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充满了体积感。画中几条河流曲折而蜿蜒,平静自然地流向远方,表现出一种纵深感。

赵伯驹还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山体左右正侧的造型变化,以及山脉的逶迤连绵的气势。

充满体积感的山脉

这样一幅精美绝伦、摄人心魄的青绿山水画作,无论从技法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力,可以说,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都不逊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赵伯驹为宋太祖七世孙,不凡的身份并没有掩盖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他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钤辖”是宋代军官名,指临时委派负责某地区驻屯禁军的率臣,称为钤辖,职掌总管军旅营防、守御。身在要职,也无法阻挡他舞文弄墨。

赵伯驹擅长山水、花果、翎毛画,尤善金碧山水画。有《阿阁图》、《汉宫图》、《江山秋色图》等作品传世。

沿山栈道

其山水画师承李思训父子,同时吸取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和趣味,逐渐形成了清幽淡雅、精工细酌的特色,又颇具文人的书卷气,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细致刻画房屋

这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一大突破。自此代有传人,不断演绎革新,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

“画法精、设色雅”的赵伯驹,虽然在名气上不及“南宋四大家”,却切实影响了后世许多的画家。

被称为“吴兴八俊”的钱选赵孟頫,受赵伯驹的影响最大;“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山水画,也多学于赵伯驹,董其昌就曾写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

山下道观

树下休息的行人

等待船只靠岸

山中关卡

停泊在岸边的船只

关于《江山秋色图》

流传至今的宋代青绿山水画真迹;

作品反映了青绿山水由唐至宋的一大发展;

《江山秋色图》开启了小青绿山水的先河;

被评价为“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无论从技法,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力,都不逊于《千里江山图》。

阅读数 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