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英法联军正式对华宣战;后果:八里桥之战。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英法联军正式对华宣战:1860年6月,英法联军一万七千人,近200艘军舰,驶入渤海湾,正式向清政府宣战。
1860年9月,在咸丰帝的授意下,清军将领僧格林沁拘捕英国外交使臣巴夏礼,以及巴夏礼的随从40人。
拘捕巴夏礼,是咸丰帝为阻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作出的最后努力。当时,英法联军将近200艘战舰,一万七千人部队,陈兵通州,准备攻克这里的清军防线,进入北京。

英法联军进北京,表面上是要跟清政府拿加盖玺印的《天津条约》(1858年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的)批准书,实际上是不满足于《天津条约》取得的利益,打算武力攻进北京城,逼迫清政府做更大的让步。
为此,他们之前已经进军一次,但因为当时轻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只带了12艘军舰,就打算取道大沽口,经天津进北京。没想到僧格林沁做了充分的防御工作,加之清军作战英勇,击沉击伤英法军舰10艘,打死打伤近500人。
经此失败后,英法联军重整军备,集合173艘战舰,17000多人,经渤海湾再次到达大沽口。咸丰帝料定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为避免开战,他一面下命令给驻防大沽口的僧格林沁,让他不要用武力阻止英法联军,一面邀请英法两国公使到北京谈判。
但英法两国想获取更多的利益,担心如果没有武力进逼,清政府不会就范,所以毫不理会咸丰帝的邀请。

因为没有受到任何阻止,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调兵遣将,布防在僧格林沁主力部队的侧翼。这种对阵方式让清军优势尽失,咸丰帝只好下令僧格林沁放弃大沽口,撤退至通州八里桥,成为守护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英法联军也兵不血刃进入天津城。
咸丰帝做第二次努力阻止英法联军进北京,他连派两支谈判队伍,主动到天津和通州(第二次去谈判时,英法联军已经从天津推进到通州)找英法联军谈判。但英法两国提出的谈判条件实在太过分,比如全部承认《天津条约》,比如追加大批赔款。
咸丰帝没法答应太过分的条约,为阻止英法联军进北京,他作了最后的努力:让僧格林沁拘捕参与谈判的巴夏礼。
为什么拘捕巴夏礼可以阻止英法联军呢?这其实源于清朝君臣的一个误会。
此时英国的驻华公使是额尔金,也是英法军队的最高指挥,而巴夏礼的正式职务,只是驻上海理事,此次北犯,他的正式工作,是额尔金的中文秘书。但因为额尔金不愿意抛头露面,应该他出现的场合,基本都请巴夏礼代替,所以咸丰帝一直以为,巴夏礼是英军的一把手。

擒贼先擒王,咸丰帝以为,抓住巴夏礼,就没人可以谋划进兵北京的事了。所以他下旨给在通州跟巴夏礼谈判的亲王载恒,想办法将其扣押。当时载恒正跟巴夏礼在日后进京的礼制上争执不休。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反驳道,我不是中国的臣,这样没有道理,索性扬长而去。
载恒随即指使僧格林沁率军半路拦截,将巴夏礼一行全部逮捕。巴夏礼随后被押往北京,跟七八十个中国囚犯一起,被上了铁索,关在普通监狱里。
清朝君臣以为抓住了宝贝,开心地说,这个巴夏礼是英国人的头目,很善于用兵,现在被我们抓住,英军必定大乱,就不会进军北京了。
然而,仅仅三四天之后,真正的英军头目额尔金,率英法联军开始进攻驻守八里桥的僧格林沁军,僧格林沁大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清政府也只好将巴夏礼释放。
后果
八里桥之战:1860年9月,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在八里桥(今北京通州附近)一带跟中国守军进行激战,清军战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
结论:拘捕巴夏礼,没能阻止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步伐,反而给人留下笑柄。此后,英法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才肯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