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廷帝国
前因:瓦尔纳战役;后果:穆罕默德二世吞并塞尔维亚。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瓦尔纳战役:1444年,波兰国王兼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率基督教联军与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率领的军队在黑海沿岸发生的会战,结果基督教联军几乎全军覆灭。

1453年5月30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攻入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时代的终结。

攻下君士坦丁堡,是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的梦想,因为它处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之间,把奥斯曼帝国分成了两半。这里也是东正教的中心,拜占庭的皇帝曾多次以扫清异教徒的名义总是能招来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十字军来对付奥斯曼。

奥斯曼帝国现在到了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父亲穆拉德二世已经把奥斯曼帝国打造得空前强大,现在他决定要完成祖先们完成不了的伟大事业——攻下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

这件事难度巨大,因为君士坦丁堡太易守难攻,之前被包围过20多次,都没被攻破。君士坦丁堡坐落在巴尔干半岛东部的一块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之上,三面临水。其中,东面是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岸线短而曲折,地势陡峭,难于攀登;南面是马尔马拉海,风急浪大,船只无法登陆;北面金角湾是个天然良港,但与对面的加拉达塔之间横着巨大的铁索,船只无法通过;唯有西面是陆地,但横亘了一条10几公里长的城墙,高大的城墙外还有一道20米宽的护城河。

为了攻破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在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他先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城堡上架起三门大炮。这三门大炮由著名火炮专家乌尔班打造,射程远,威力大。他命令所有通过海峡的船只都要在城堡前降帆抛锚,经许可才能通行,胆敢违抗就要遭炮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截断君士坦丁堡的海上物资供应。

君士坦丁堡复原图

为了弥补以往单靠陆上作战的不足,他组建了一支由100多条船组成的舰队,可以阻止基督教国家从海上派来援军。然后他从全国调兵,把近20万大军集结在君士坦丁堡外。事先他还命将军乌尔班打造了一架7米多长的巨炮,光是炮弹就超过了半吨。小炮等其他攻城器械更是无数。

相比之下,君士坦丁堡这边则势单力薄。全城人口不到5万,守军只有7千多人,其中还包括2千雇佣兵。幸运的是来自热那亚的守城专家乔万尼带了7百人来支援,乔万尼被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任命为总指挥。拜占庭人纷纷出钱资助城防工作,就连教堂中的银盘子也被熔掉铸成了银币。

1453年4月,穆罕默德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皇帝则在对面的圣罗曼努斯门上亮相。穆罕默德派人劝降无果后,双方正式交火。乌尔班巨炮尽管威力巨大,但是每次炮击后装弹要几个小时,这就让君士坦丁堡的守军有时间修补城墙,所以奥斯曼军并没取得明显进展。而奥斯曼的海军想强攻金角湾,也被炮火击退。

穆罕默德只得改变策略,一个意大利人替他想出了妙招:在金角湾北岸,铺设一条木头船槽,在船底和船槽上涂抹厚厚的油脂,再借用人力和畜力拉动船前进,趁着夜色把船只运进了金角湾。第二天清晨,“从天而降”的奥斯曼舰队攻击君士坦丁堡的北岸,城内守军只好增派兵力,这样西面的防守则被削弱。

七个星期过去后,城内的补给已经消耗殆尽,守军的士气消沉。穆罕默德准备发起总攻,在这之前他要再给君士坦丁一次机会,他许诺君士坦丁,只要放弃君士坦丁堡,就可以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拥有一个王国。君士坦丁还是拒绝。

5月29日的凌晨,奥斯曼军发动总攻。第一波是杂牌军的进攻,持续了近两小时,作用是让敌人累到疲倦;第二波是小亚细亚的突厥军,他们相互踩踏着爬上城墙,又被守军用石头砸下来,伤亡惨重。突然,巨炮把城墙轰出一个大口子,300名奥斯曼军冲进城去,又被君士坦丁带领军杀退。

穆罕默德也手拿战锤,一边挥舞一边督战。时而赞扬,时而恼火。他感觉时机差不多时,便让近卫军出战了。守军已经持续作战4个小时,这时已经力不从心。不巧的是守军这边出现了两个纰漏:一个名叫科克波塔的小边门,守军发动一次突袭后回来时忘了关,结果奥斯曼军从这里攻了进去,爬上了塔楼;守军总指挥乔万尼不小心胸部中了一枪,重伤之下他害怕了,叫人把自己抬了下去。

君士坦丁求他都不管用,他被手下抬到了船上,别的守军看到他要离开,都觉得败局已定,就上船一起跟他走了。

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抓住时机,命令近卫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君士坦丁见大势已去,不想苟活,于是扯下徽章,冲向奥斯曼军,与敌人肉搏。之后人们再也没见过这位拜占庭的末代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奥斯曼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国拜占庭就此灭亡。

后果

穆罕默德二世吞并塞尔维亚:145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吞并了塞尔维亚。

结论:拜占庭帝国灭亡后,欧洲基督教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牵制据点消失,从此他们要直接面对这个逐渐强大的伊斯兰教力量。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