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歌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歌舞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歌舞,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我国的民间歌舞源远流长,种类十分丰富,有巴渝舞、鞞舞、公莫舞、铎舞等等。
巴渝舞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賨人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作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

巴渝舞
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

巴渝舞
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鞞舞
鞞舞是巫人跳的舞蹈,经数千年流传,现已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汉族民间舞蹈。鞞舞在整个冀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鼓的形状像葵扇,故又称“扇鼓”。

鞞舞
鞞舞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代中叶已广为流传,且为妇女所舞。《永平府志》曾记载清道光十四年元宵节盛况:“元宵花鼓响咚咚,士女欢腾庆年丰,点缀太平春宝贵,满城大树月灯红”。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鞞舞分为舞蹈表演和太平鼓演奏两大部分,用于年节喜庆等场合,在炕头、屋内、庭院、广场、舞台均可表演。鞞舞是边舞边击鼓的鼓舞,主要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同享太平、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

鞞舞
其舞蹈形式可分为独舞、对舞、轮舞、群舞等多种;队形变化有夹寨子、串门子、龙摆尾、四季平安、四面斗、八面风等二十余种;舞步有踏步、虚步、碎步、进退步、横挪步、别腿步、交叉步、十字步等三十余种,并利用逗趣、偷看等表演动作使得舞蹈更加活泼、诙谐、朴实。
公莫舞
公莫舞又称公莫巾舞,是一种传统古典舞。其辞全文载《宋书》卷二十二、《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片断载《南齐书·乐志》。已故东北师大杨公骥教授,1950年撰《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

公莫舞
后经增补写成《西汉歌舞剧巾舞的句读和研究》,即1986年发表,不仅将本辞、和声(衬字)等予以区分,更重要的是分出了“母”与“子”两个角色,指出:《公莫舞》是写儿子出外谋生、与母亲分手的情景。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

公莫舞
尽管剧情比较简单,但它却是传统戏剧的祖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公莫舞完全符合王国维为戏曲下的定义:以歌舞演故事。进一步思考,这出小戏的出现不应当是孤立的。汉代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上,往往带有故事情节。加之《东海黄公》也基本同时出现,所以,我们把汉代作为戏曲的形成期。
铎舞
铎舞是一种古代的舞蹈。用于宴享。舞者持铎而舞。铎,大铃。《乐府诗集》所载古铎舞歌诗《圣人制礼乐》,辞、调夹杂,不可理解。晋傅玄《铎舞曲·云门篇》云:“振铎鸣金,近《大武》。……身不虚动,手不徒举,应节合度,周其叙时。”

铎
《乐记》宾牟贾解说《大武》:“夹振之而驷(四)伐”,郑玄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也。……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隋代将《铎舞》与《鞞舞》等合称“四舞”,但舞者已不执铎。唐代将《铎舞》列入清商乐中。宋陈《乐书》提及古马韩国之《马韩舞》类似铎舞,众人“踏地低昂以手足相应为节”。

《乐记》
铎舞指持铎而舞,铎是古代的乐器,文事振木铎,武事振金铎。铎舞汉曲有古词《圣人制礼乐》篇,因声辞杂写,已难解读。晋傅玄所作铎舞曲《云门篇》说明了铎舞内容以及动作和音乐节奏。铎舞一直流传至唐,清商乐第63曲中的《铎舞》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