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宫廷外籍画师郎世宁,为乾隆帝创作过多幅肖像。在这幅《高宗大阅兵图》中,他采用一种自古罗马时代起就风靡于宫廷的艺术命题“帝王骑马像”,试图将高宗的戎装骑马像与西方那些著名的君王做一种类比。
凹凸丹青法,流传自海西。
——爱新觉罗·弘历

公元1735年,紫禁城里迎来一位新主。这位最受祖父康熙皇帝喜爱的孙子——弘历,顺利如愿地登上了龙椅,他就是那位晚年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乾隆的一生似乎都在追求完美,文治武功他要有,诗词风雅他也要,江山美人揽入怀中,他还想要尝试诠释自己的每一面。如何诠释?要靠画像。

清代宫廷有为皇室成员制作画像以供宗庙的传统,但这些画像都是中规中矩的,乾隆帝显然不满于此,他期待的是更丰富多彩、更新颖、更有趣的画像。
他知道,有一个人能替他完成愿望——那就是自康熙朝就进入紫禁城的西洋画师郎世宁。

公元1739年,29岁的乾隆帝首次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为将士们鼓舞士气。
南苑阅兵是清代帝王由来已久的传统,分为“大阅”和“简阅”。大阅最是隆重的,是帝王向天下人展示自己雄厚的军事实力和帝王威严的绝佳机会。乾隆四年的这次大阅,是乾隆皇帝生涯中,第一次以军事首脑的身份隆重亮相。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郎世宁等宫廷画师早已于大阅前二十天,就奉旨做好了绘制此画的准备事宜。将如此重要的任务委托给郎世宁,可见乾隆帝对其的信任——《高宗大阅兵图》由此诞生。

这幅画也被称作《乾隆戎装骑马像》,是郎世宁盛年的佳作。
郎世宁自康熙朝成为宫廷画家开始,一直致力于探索将西方油画技巧与清宫皇室的审美相互结合,绘制出令宫廷满意的作品。
早年就深谙帝王喜好的郎世宁,最初因康熙帝对于西洋画阴影画法像“阴阳脸”不满意,当即调整造型方式舍弃阴影。
到了雍正朝,为了不被驱逐出宫,他献上一幅以荷花、花瓶、稻穗寓意“岁岁和平”的《聚瑞图》,获取了雍正帝的认同。

因此在创作《高宗大阅兵图》的时候,郎世宁将自己的“小心机”藏在了画中。
作为一位成长于意大利米兰的油画家,郎世宁深知,“帝王骑马像”是自古罗马时代起,就风靡于宫廷艺术的一种命题,他试图将高宗的戎装骑马像,与西方那些著名的君王作一类比。
骑在高头大马上的乾隆帝,左手握缰绳,右手持马鞭,身侧背着箭袋,衣着极尽华丽精致。
画面整体布局充满戏剧性,令人很容易联想到法国画家大卫的作品《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这幅画描绘的是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场景,也是对帝王骑马动态形象的写真。
此时的郎世宁,将宣扬君权主义的思想,运用到了清朝皇室的绘画中,他将皇帝画成一位英勇的骑士。

同时,据清代留存的外国使臣回忆,乾隆帝的身高似乎不高,且通过存世的大量写实画像,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帝虽然相貌在列位清帝中比较俊朗,但身材清瘦。
如何让这样一位皇帝更加威武呢?或许“服化道”可以帮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7世纪英国画家凡·戴克是如何为当时的英王查理一世造像的。
查理一世是出了名的矮子,并且性格乖僻。凡·戴克为了使画中的他看起来不那么猥琐,在他脚下加了一块石头,让他的站位高于水平线,并穿着当时风靡皇室的高跟鞋,身后的马匹也低下头,因此没有人会质疑他的身高。

在乾隆帝的这幅画像中,服装的刻画十分细致。大阅兵是一场等级极高的礼仪性活动,作为最高首脑的乾隆帝,其服装也是最高规格的戎装。
郎世宁不厌其烦地装饰这身布满刺绣、金光灿灿的服饰,而皇帝胯下的马匹和身后背景,则形成视觉简单的块面,无疑使得马上的帝王更加贵重,更为抢眼。


这幅画在景物空间感的塑造上,主要运用的还是西方的油画技法。
近景的土地似乎体现的是西方透视方式,画面左上方的山和树,都采用空气透视法做简单处理,有一种纵深的空间感。
但是背景中山石的形态却采用了中国画中画山石的方式,使得画面产生一种奇异的透视效果。

画面纵深感的塑造是通过近实远虚来体现的,画面前面的草刻画得十分仔细,甚至细致描绘出叶子的脉络。
画面中间位置的草丛,明暗关系、形体质感也有所体现,远处的树则更加模糊,山脉的远近,也以同样方式区分。

这幅画中体现出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郎世宁对人物塑造的中西结合画法。
画中的乾隆帝精神焕发,面目描绘得十分清晰。这是由于郎世宁采用了平光的光线效果,并适当提亮额头、脸颊部分,在精确描绘五官的基础上,轻微渲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弱化了人物的体积感,制造出既有一定的立体感,又不至于将一半脸都置于阴影之中的效果。
这种不采用传统西式油画方式的立体画法,被称为“郎世宁新画体”。《高宗大阅兵图》是郎世宁新画体和传统中国帝王像的一次完美结合。

乾隆帝希望让世人看到自己的赫赫战功,在他执政生涯中,郎世宁先后为他绘制了《乾隆万树园赐宴图》、《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乾隆平定西域战图》等。

此外,乾隆还喜欢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让郎世宁为自己画像,类似今天的cosplay写真。
比如打扮成道士仙人的《弘历采芝图轴》,雍正乾隆父子同时汉服出镜的《平安春信图》,化妆成风雅文人的《弘历观荷抚琴图》,与孩子们嬉戏、安享天伦之乐的《乾隆行乐图》等作品。

郎世宁还曾为乾隆帝的嫔妃们画像。
据说,有一次,他在御花园写生,恰巧遇到乾隆帝带着几位嫔妃散步。皇帝问他哪位妃子最漂亮,郎世宁回答“臣不敢看,一直在数房上的瓦片”。乾隆帝问他数出来多少,他回答说30片。皇帝找来太监一数,果然是这个数目,难怪“懂事”的郎世宁如此得乾隆赏识。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郎世宁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乾隆帝特颁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三品顶戴。……着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百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

关于《高宗大阅兵图》
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代表作;
采用自古罗马时代起就风靡于宫廷艺术的“帝王骑马像”;
试图将高宗的戎装骑马像与西方那些著名的君王做一种类比;
帝王服装的刻画十分细致;
人物塑造的突出中西结合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