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无咎《四梅图》共分4段,各绘一二枝梅花,分别表现梅花含苞、欲放、盛开、将残的自然形态,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到最后凋零的全过程。画作诗书画相结合,呈现出文人情趣,开创了宋代花鸟画的新风格。
天与才情个样清,前身端是老梅精。
妙词难作人间唱,梦断罗浮翠羽声。
——吴澄
为梅修史,为花留神。
——沈襄

《四梅图》(局部)
宋朝一位名叫扬无咎的画家,他所居萧洲门前,有棵“大如数间屋”的古梅花树,苍皮藓斑,繁花如簇。
扬无咎面对古梅,每日体悟临摹,深得梅之趣,有人将他画的梅花进献给宋徽宗。
只懂得欣赏宫廷院体画的宋徽宗,虽然也是一位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却瞧不起扬无咎的梅花,嘲笑为村夫所画“村梅”。于是扬无咎学习柳永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自称“奉敕村梅”。

扬无咎《雪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雪梅图》(局部)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有宫人将扬无咎的梅花图挂在墙上,竟然招蜂引蝶,宋高宗甚感惊奇,派人四处找寻扬无咎,然而,他已去世多年。
这则故事,载于明朝解缙《跋王侍郎所藏扬无咎梅》中,故事所言扬无咎的梅花,或许可以从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扬无咎《四梅图》中,窥探一二。

四梅花图卷
扬无咎
《四梅图》作于扬无咎69岁之时,是其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画作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
扬无咎应邀,完成画作共分4段,各绘一二枝梅花,分别表现梅花含苞、欲放、盛开、将残的自然形态,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到最后凋零的全过程。

梅花含苞
《四梅图》行笔随意且符合自然生态,花苞以尖细的笔触圈点,枝干瘦硬劲健,劲爽之处留飞白,疏枝冷花,清意可心。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给人以润泽斑斓之感。
因扬无咎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他的墨梅,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体现出淡雅清新的文人意趣。

梅花欲放
扬无咎笔下梅花,不仅是其天然神态的再现,更寄寓画家人格化的隐喻和体现。扬无咎为人正直耿介,“不直秦桧,累征不起”,一生拒绝做官,反而以“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纸千金”,获得世人的认可。高洁清雅的梅花,也成为扬无咎一生孤洁操守的化身。

梅花盛开
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江人,寓居南昌,自称汉代扬雄后裔。他书学欧阳询,人物画学北宋李公麟,梅竹则以北宋仲仁和尚为师,“后益超出,格韵尤高”。
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据说,“墨梅之祖”华光僧仲仁,隐居湖南衡州花光寺,寺内外梅花环绕,每当花开之际,他就整日徘徊于树下,人莫能知其意。
扬无咎偶尔在月夜,看到窗棂外梅枝疏影,清淡雅致,“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于是独创了以水墨晕染,书写梅花的画法,名扬天下。

梅花将残
扬无咎的墨梅,取自仲仁之法而自有变化,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体现出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
扬无咎的墨梅,整个画面不施任何色彩,然而,浓淡干湿的变化微妙。梅枝飞白皴擦,柔韧峻拔,梅花则兼以双勾与没骨,隽秀天然。同时在画面留下的大片空白中,虽无繁枝密蕊,却表现出无限延展的空间,呈现出意境开阔的情景。

墨笔圈线勾勒花瓣
《四梅花》卷后,有扬无咎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他在题记中表示,以前曾填写过十首《柳梢青》,恰好也是写梅,正好就题写在这幅画上。另一个原因在于,最近喜欢哼唱这几首曲子。
四首《柳梢青》,在保存至今的《四梅图》上,仍清晰可见。
渐近青春,试寻红瓃,经年疏隔。
小立风前,恍然初见,情如相识。
为伊只欲颠狂,犹自把、芳心爱惜。
传与东君,乞怜愁寂,不须要勒。
——未开

梅枝上的花骨朵
嫩蕊商量,无穷幽思,如对新妆。
粉面微红,檀唇羞启,忍笑含香。
休将春色包藏。抵死地、教人断肠。
莫待开残,却随明月,走上回廊。
——欲开

含苞待放的梅花
粉墙斜搭,被伊勾引,不忘时霎。
一夜幽香,恼人无寐,可堪开匝。
晓来起看芳丛,只怕里、危梢欲压。
折向胆瓶,移归芸阁,休薰金鸭。
——盛开

绽放的梅花花蕊尽现
目断南枝,几回吟绕,长怨开迟。
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
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
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
——将残

花瓣已凋落
《柳梢青》题字书法笔势劲利,得欧阳询真髓。词风婉约清丽,画家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颇有感伤怀旧之意,引发观者无限情思和感怀。
绘画、诗词、书法三者相结合,这一形式不仅呈现出文人情趣,也开创了宋代花鸟画的新风格。

四首《柳梢青》
嘉庆初年,《四梅图》为藏家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一时传为艺林盛事。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也有载,扬无咎所画之梅:“一幅价值,不下数千金。”
《四梅图》卷前,有清代梁同书题签,卷后有元代柯九思和词并题跋,另有笪重光、费念慈、韩崇、黄寿凤等人题记,又有元吴镇,明沈周、文徵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300余方,足见后人对此作的崇敬之心。
扬无咎《四梅花》图,对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元、明、清的许多画家,即使现代画家画的梅花,也常能见其笔法的痕迹。

扬无咎《墨梅图页》天津博物馆藏
关于《四梅花》
“奉敕村梅”扬无咎代表作;
表现梅花含苞、欲放、盛开、将残的自然形态;
体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
诗书画结合,呈现文人情趣;
高洁清雅的梅花,也成为画家一生孤洁操守的化身;
作品开创了宋代花鸟画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