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黑死病传播到佛罗伦萨;后果:薄伽丘成为佛罗伦萨外交官。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黑死病传播到佛罗伦萨:黑死病传播到佛罗伦萨,为排遣人们的无聊,薄伽丘创作《十日谈》。
公元1348年,黑死病席卷欧洲,意大利佛罗伦萨作家薄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
薄伽丘写作时,他所在的城市佛罗伦萨正被瘟疫充斥,人们战战兢兢闭门不出,困在家中的薄伽丘觉得该为人们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写故事。
薄伽丘在故事里讲了十个年轻人逃出被瘟疫包围的城市,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决定互相讲故事,并规定每人每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躲避瘟疫的十天当中,每天都有一百个故事可以听。这本书也因此被命名为《十日谈》。

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给困在家里的人们解闷,薄伽丘觉得该把故事写得有趣些。他不但广泛搜罗了来自法国、中世纪和意大利本土的故事,还在其中掺杂“私货”,讲黄段子。
故事写好后陆续的出版,很多人都开始看《十日谈》,这些奇怪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好奇心,也帮他们打发了瘟疫期间的无聊。但薄伽丘没想到,因为《十日谈》,他的麻烦也来了。
找麻烦的人是教会人士,他们批评薄伽丘说,你在故事里丑化教士和教会,简直是不可救赎的罪过。可薄伽丘毫不在意,他觉得教会修士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自己根本没错。
薄伽丘有他的道理。瘟疫开始时,人们都寄希望于教会能拯救众人,教会看到了传教契机,到处宣扬只要诚心悔罪,就能得到救赎。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虔诚信教的人还是死了。
随着人们接连死去,教会借口说人们的信仰不坚定。可随着瘟疫逐渐蔓延,人们发现教会经常在晚上运输死掉的教士尸体。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连死去,难道教士的信仰也不虔诚?教会没有了说辞,人们逐渐对教士的话产生了怀疑。
薄伽丘也觉得教会的说法是胡扯。他出身于商人之家,早年一直在外游历,几年前家里生意状况恶化,不得不回到家乡帮助父亲。后来赶上瘟疫,见到家乡的人们不断死去,薄伽丘觉得人生就该及时享乐,不然遭遇灾难,赚来的钱还有什么用?

薄伽丘觉得自己没错,但他批评教会人士,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教士大多生活腐败,只会拿所谓的圣徒遗物忽悠人,其实根本不精通教义和教理。他们自己过着堕落的生活,却到处向别人宣传禁欲和忏悔,是言行不一的最好表率。
正因为持有这种观点,薄伽丘没有在乎教士的批评,他不但继续写作,完成了《十日谈》的后续部分,还同时写了一些看起来有些荒淫的诗歌。不过他的这些行为,因为一封中肯的劝说信,彻底发生了改变。
给薄伽丘写信的,是个年迈的僧侣。对方在信中说,我已经是快死的人了,但看到你写的《十日谈》,不由为你感到担心。你在书中诋毁教士教会,就是亵渎上帝,如果不肯悔改,只怕将来死后要下地狱。薄伽丘读完信,觉得对方确是为自己着想,不在继续写作了。
薄伽丘虽然鄙视教士和教会,但却对天主教的信仰并不否定。在他心里,天主教是神圣的,只是很多传教的教士不靠谱,所以他讽刺只是教士和教会宣传的苦修、禁欲等教义。
他在故事中讲述一个修士犯了戒律,本该受到重罚,但却使用诡计让修道院院长也犯下同样的错误,从而避免受罚,揭漏了教士和他们宣扬的教义的虚伪。他还讲述年轻男子爱上了穷人家的女孩,却因双方身份差异,没能在一起,最终双双殉情,表达了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即使为此牺牲生命,没有必要去听从教会宣传的禁欲思想。

薄伽丘虽然停笔了,但他的作品却流传开来。因为从瘟疫中活下来的意大利人们,开始愈发意识到生命和现世幸福的重要,而《十日谈》中故事所传达出来的观点,和他们人们的所思所想恰好一致,《十日谈》成了人们争相传阅的流行作品。
随着《十日谈》的广泛流传,摒弃教会教义束缚、重视人生幸福的人本主义观点,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变得更加活跃了。
后果
薄伽丘成为佛罗伦萨外交官:薄伽丘因为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佛罗伦萨外交官。
结论:薄伽丘创作的《十日谈》揭露教会和教士的腐化堕落,强调了现世生活的重要性,并由此转入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研究,成为意大利人文精神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