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声乐作品:《嘉陵江上》
《嘉陵江上》是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谱曲的独唱歌曲,是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的怀念,唱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嘉陵江上》本是端木蕻良1939年作于重庆的一首散文诗,后进作曲家贺绿汀谱曲成为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流亡到大后方,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对强占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端木蕻良

​创作背景

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教书。他同他的东北老乡、名声十分响亮的妻子作家萧红,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步,见悠悠江流思乡之情涌起,提笔写道:“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这一切的悲情都是因为日寇的铁蹄,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难,国恨家仇,一股脑儿热血激荡胸间,诗人继写道:“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 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散文诗《嘉陵江上》由此诞生。

端木蕻良(右)与萧红(左)

时年贺绿汀39岁,早在1937年他便参加革命,从此广泛接触大众革命.创作也开始变得成熟,创作了多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拿到这首散文诗后他开始尝试多种谱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后,他背熟歌词,独自徘徊在长江边上,反复轻声朗诵,终于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

贺绿汀

歌曲歌词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

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歌曲赏析

刘秉义 - 嘉陵江上.mp3
00:00 03:13

《嘉陵江上》是一首融旋律与伴奏为一体的艺术歌曲。歌曲为二部曲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表现了主人翁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旁,面对眼前的一切,使他更加怀念故乡和此时的悲痛心情。八小节由钢琴弹奏的引子十分精练、出色。整首歌曲中主要音调和悲壮的气质通过这简单的引子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把演唱者和听众带到一个作品本身需要的情绪中。接着是歌中主人翁的激情痛诉,可以从这段曲调中二度下行、长音和三连音的出现造成的旋律效果中领会到歌者的痛苦不安和激动无的心情。

歌曲《嘉陵江上》简谱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表达主人翁决心要打同故乡去的意志和信念,这段曲调在感情的酝酿和发展上是很有层次的,两次形成高潮。旋律基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接着主人翁在低音区唱出朗诵式的音调,“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一句是主人翁的内心独白,接下来“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更是主人翁的大声疾呼和坚定誓言,形成歌曲的第二次高潮。

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对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鼓动号召的作用。该曲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了抗日战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歌曲。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运用了西洋歌剧咏叹调与朗诵调的艺术特点,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又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声韵和节奏,使这首歌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