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可断,兰不可得!——郑思肖《墨兰图》
《墨兰图》是郑思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精彩的画兰佳作,画面上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没有根、没有土,构图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故国之思和高尚的文人品格,对宋代以后画坛野逸一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吴昌硕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倪瓒

《墨兰图》(局部)

宋元之交,出现了两位画兰高手,一位是宋宗室赵孟頫,他归降元朝后获得高官厚禄,并以书画才艺名重一时。

另一位则是不臣服元朝的统治,学习“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精神的郑思肖。他们画兰笔法迥异,前者长叶多花,而后者则无根无土。

相传两人在宋时交往较多,但赵孟頫降元并任官后,郑思肖耻其丧失气节,遂与之绝交。赵孟頫曾数度前来拜访,郑思肖都拒不相见,赵孟頫只得叹息而去。

在郑思肖看来,幽兰代表着高洁,作为宋朝宗室的赵孟頫竟背弃祖宗,根本就没有资格画兰。赵孟頫的柔顺长叶与多花之作也形同谄媚,遭到郑思肖的鄙视。

赵孟頫《兰竹图》

宋末遗民画家郑思肖,是画兰个中高手。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精彩的画兰佳作。

在画幅的正中为一株墨兰,这是郑思肖构图上的一贯风格。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没有根、没有土,就那么孤单地立在画布上

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的品质。

墨兰图

郑思肖

在画面右侧,郑思肖写道:

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通过诗来表达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怀

画面右侧题诗

画面的左侧,落款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印有篆书“所南翁”印一方。

推算一下,这一年郑思肖65岁,南宋灭亡已经27年,但他不写元代年号(元大德十年),这些都表明了他捍卫自我,与元朝势不两立的态度。他的“香草美人”气节也丝毫未减。

画面左侧的落款

在画的左下角,有隶书“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印一方。表明自己的画不轻易送人。

据传,邑宰求画不得,便以加征赋役相威胁。郑思肖十分愤慨,怒曰:“头可断,兰不可得!”体现出他自身的布衣傲骨。

同时,在郑思肖的诗中,对“北”这一字也流露着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印

此外,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也有一幅郑思肖所作《墨兰图》,通过寥寥数笔,表达出孤傲的意境。

画面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就通过一株无根的兰花表现了出来

郑思肖《墨兰图》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

郑思肖原名郑少因。大宋的灭亡让他感到国破家亡的破碎,但他誓死也不为元朝效力,并改名为“思肖”,即思赵,为避嫌而取“趙”中的“肖”,表达思念赵宋的意思。

此外,他坐卧必向南,来表示不忘宋氏,自号“所南”,以表现对宋王朝的追思之情。

在元人郑元祐在《遂昌杂录》中记载,他:“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

(传)郑思肖《墨兰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选取兰花作为绘画题材,与郑思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所画之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常在画中寄托“故国之思”。

自南宋灭后,其笔下之兰“写兰多露根,不写坡地”,被称为“露根兰”、“无根兰”等。人问其故,答曰:“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显然,郑思肖以兰花自喻,以养兰花的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国家。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从扎根

在郑思肖的“无根兰”中,不仅表达了他对失去故国的强烈的痛苦,更表明了他的心智也如笔下的兰花一样清高傲气,以及失去故国身心漂泊的无奈。也是其“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别受一人恩”的思想体现。

郑思肖笔下兰花无根无土

相比于其它植物,兰更能表现出孤独,清高之感。对文人士大夫来说,兰花是有独特魅力和特殊的文化符号的。它是文人士大夫托物言志的一个载体

兰即香草,屈原《离骚》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因此,以“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人格上的追求。

《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

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的文人士大夫为其写诗、作画,也借机表达着自己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

文征明《兰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思肖赋予兰花很高的地位,所谓“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兰之幽雅空灵、清高脱俗、高贵儒雅的特性与郑思肖的心境不谋而合,这或许就是郑思肖喜欢兰的真实原因。

郑思肖的爱国之情不仅展现在画中,他的诗作也多以怀念故国之情为主题,或明或暗的表露出其对宋王朝的怀念和忠心。

特别是明崇祯年发现的《心史》,书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被后世尊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奇书。将其诗文与他的画结合起来,更能体会郑思肖如兰君子一般的品格。

郑思肖的一生如其所画的兰一样,是无根飘零的一生。1318年,郑思肖在苏州古刹,孤单地结束了他苦苦挣扎的一生,临终之时,他嘱托好友在他死后立碑,碑文即:“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终。”

郑思肖所著《心史》

郑思肖虽然一生飘零,但后世涌现出不少知音,特别是那些孤傲的大画家。在这些画家中既有身世相仿的遗民,更多的则是精神相契的士人。

倪瓒曾作《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把郑思肖的墨兰和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

乾隆曾落款御题诗句:“坐惟南向此龙宾,介石千秋尚有神。博学宏词世恒有,睪思叩阙上书人。”可见郑思肖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

其画风也影响到诸多画家,其中以明代的八大山人、清代的郑燮最为有名。

郑燮曾在《兰竹石图》题记中说“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就此而言,郑思肖对宋代以后画坛野逸一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郑燮《幽兰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关于《墨兰图》

《墨兰图》是宋末元初画家郑思肖的代表作品;

所画兰花无根无土,孤单地立在画布上;

画家借兰托物言志,作品富含寓意;

充分表达出其高贵的民族气节;

是一幅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反映了郑思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

阅读数 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