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梨园子弟是唱戏的?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在位44年,是唐朝任期最长的皇帝。
从第一个大秦王朝开始,一直到清末溥仪,历代皇帝非顺位继位的手段无非是三种:篡改遗诏、发动政变、逼迫禅位,李隆基显示是第二种。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实际政权被韦后和安乐公主纂在手中,后来中宗被她们毒害,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
后来他与太平公主的联盟瓦解,为政权的稳固除去最后的绊脚石,发动了“先天政变“,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自此,中央集权尽收手中,辉煌的开元盛世拉开了帷幕。
青年壮志、壮年多疑、老年昏庸,或许是历代皇权者大多逃不开的轨迹,他壮年留恋于盛世繁华之中,听信妃子谗言杀了三个儿子,盛宠杨贵妃,重用安禄山埋下隐患,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晚年第三子肃宗李亨继位,退居太上皇,父子关系紧张,亲信尽失,亲人尽散,终日郁郁寡欢,心怀杨玉环而死。
我们今天不细说他为人子、为人皇、为人夫、为人父的事迹,就来讲一讲他作为音律家的故事。
李隆基在音律方面还是有一定造诣的,他尤爱羯鼓,会作曲,对乐署改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羯鼓的忠实拥护者

盛唐·敦煌莫高窟148窟东壁药师经变图 局部
在唐·南卓《羯鼓录》中就有相关记载可以佐证:“上(指唐玄宗)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这里提到的夔、旷,一位是舜时的乐官,一位是春秋晋国的乐师,二人在音乐上都有极为出色的才能,南卓在这里把李隆基和这两位大乐师相比,尽管唐人写唐皇事迹多少有些不得已的奉承在内,但是此间也能看出,李隆基的音乐造诣的确是出彩的。
这本《羯鼓录》的问世,也纯属偶然,宣宗时期,南卓任洛阳任县令,经常与白居易、刘禹锡宴会游玩,当南卓说起羯鼓这件乐器时,他们二人听得入迷便劝他把这些轶事写下来:“若吾友所谈,宜为文纪,不可令湮没也。”,于是便有了这本涵盖了部分唐代音乐艺术的重要典籍。
在这本典籍中也同样记载了他创作的九十二首羯鼓曲,其中诸宫调如太簇曲《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
此外,典籍中还记录了一些作品的创作由来,比如羯鼓曲《春光好》:一天唐玄宗在内廷击鼓,时日春光大好,在鼓声中,庭院中的杏花缓缓开放,于是他便龙心大悦,有些得意地说:“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唐玄宗即兴演奏的曲子便是这首《春光好》,也因此有了“羯鼓催花”这样一个典故。
关于羯鼓
©[2019中国器乐电视大赛]
熟到不能再熟的《霓裳羽衣曲》

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线刻画《舞乐》
这首作品的大名,如雷贯耳,无论是在诗作中,还是在以唐代及之后朝代,或者架空时代的古装剧中,只要涉及到歌舞,那就必定绕不开这首舞曲作品。
这首作品的由来有非常多的传说,一说是唐玄宗在眺望传说中的仙山“女几山”后有感而作;一说是唐玄宗根据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加工改编而成;另一说便是二者的折中。
我们或许可以相信第三种说法,李隆基在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心生向往,等他游山回来便想把他的绮丽的幻想寄托在音乐之中,但是只写了一半,后来他得到《婆罗门》曲,觉得和《霓裳》有相和之处,便用了这首曲子的部分素材写完了后半段作品。
对女几山的幻想,大家或许可以从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找到谢旖旎,但可以确认的是唐玄宗确实有亲自执笔,曲子中也确实有着浓厚的佛教音乐色彩。
《霓裳》是属于燕乐(这里可以指在宴会享乐时演奏的音乐)的范畴,其中结构特别大的曲子被称为大曲,大曲中又有一部分叫做法曲。法曲的特点就是曲调和使用的乐器更接近汉族的清乐,比较幽雅些,异域风情相较而言比较少。《霓裳》便是一首法曲。
全曲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曲破。散序和中序之间有个较为轻快的“靸”。歌舞的华美大家可以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一诗中一探究竟,诗歌中对于各部分的都有贴切的描述。在《杨贵妃秘史》中,有出现过《霓裳》的身影,里面音乐的表演形式可以作为大概的参考。
出自专辑《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梨园子弟是唱戏的?

绘彩陶坐部伎乐俑
隋代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四个部门;前两个部门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部门直接隶属于宫廷。
这四个部门,和李隆基关系最大的,大概就是梨园了。梨园是干什么的呢?是专门学习法曲的,像先前提到的《霓裳》就是由这个部门排演的。
李隆基会作曲,而且大多做的是法曲,做了新曲就经常交予梨园排练。尽管从工作范围来说,梨园比教坊要狭窄很多,但是但就法曲的难度而言,它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钻研的门类。
唐代的梨园组织一共有三个,一个直属宫廷管理,另外两个属于太常寺管理。《新唐书》的《礼乐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因为唐玄宗通晓音律,梨园中的男女艺人如果有失误的地方,他必定察觉并纠正他们,所以梨园的这些子弟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凡是进入梨园者,都是数一数二的好手,男艺人是从坐部伎(大乐署中技艺优异的乐者才能被选入)中选出来好手;女艺人是从宫女中选出来的,在宜春北院接受训练。
在开元盛世期间,公孙大娘便是唐宫第一舞者,擅舞《剑器》,轰动一时,后应邀于宜春院(宫廷教坊最优秀的女艺人所去之处),常为李隆基表演,舞姿惊动天下,“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由此,李隆基的乐律造诣一目了然。
【音乐·人物春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