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果: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西班牙内战爆发:公元1936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左翼激进派与右翼保守派长期争斗,致使西班牙海外驻军中下层保守派军官发动政变,西班牙内战爆发。
公元1937年,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得到德军轰炸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的消息,随后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名作《格尔尼卡》。
这一年的年初,毕加索接到了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希望他能创作一幅油画,代表西班牙参加即将召开的巴黎世博会,政府代表特意叮嘱,画中一定要表现内战的残酷。毕加索欣然应允,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他对卷入政治仍有顾虑。
毕加索在早期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尊奉艺术的独立性,从不参与政治。但是,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爆发,改变了毕加索的态度,他不仅公开声援共和国政府,谴责勾结纳粹德国的佛朗哥,还出任了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荣誉馆长——这是他唯一一次担任公职。

毕加索支持共和国,又不愿意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如何完成这幅画,他一直找不到灵感。直到格尔尼卡大轰炸发生,毕加索才拿起手中的画笔。
1937年4月26日,纳粹德国空军的秃鹰军团开展轰炸行动,以配合佛朗哥在西班牙北部的攻势。德国空军的目标是摧毁格尔尼卡附近的道路桥梁,阻挡共和国军队撤退,但是德军为了报复共和军的顽强抵抗,扩大了轰炸范围,并且使用了燃烧弹。轰炸整整持续了33个小时,格尔尼卡陷入一片火海。
根据媒体报道,至少一千六百多人丧生,近九百人受伤,格尔尼卡超过70%的建筑被毁,共和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谴责佛朗哥和希特勒的暴行,空袭战当即转变为宣传战。左翼诗人胡安·拉雷亚找到毕加索,请他务必以格尔尼卡大轰炸为主题,创作给西班牙政府的画。
几个星期之前,毕加索刚刚接到母亲的来信,说他的家乡马拉加遭到了轰炸,他家旁边的修道院被炸毁,浓烟呛得人眼泪止不住。从那之后,毕加索就处在担忧与愤怒之中,看到格尔尼卡大轰炸的消息,让他郁结胸中的情绪一下爆发了出来。
毕加索立刻投入《格尔尼卡》的创作,连续画了25幅草图,而且破天荒地允许绘画时有人在一旁拍摄,让人们一窥他的绘画技法。毕加索在画中用牛代表法西斯的残忍与黑暗,将马作为受苦难的人的象征,整幅画的面积超过了27平方米,用时35天完成。

这幅巨作完成后,毕加索发表了一份政治声明,说《格尔尼卡》传递的是他“对于使西班牙陷于痛苦与死亡深渊的军人专制的憎恨”。这也是毕加索为数不多直接表达政治观点的一次。
《格尔尼卡》一经展出,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为毕加索赢得了巨大声誉,也让佛朗哥和希特勒陷入了极为被动的舆论环境。面对共和国的宣传战,希特勒气急败坏,要求佛朗哥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撇清秃鹰军团的责任。
其实佛朗哥是反对空袭的,因为他不想激起西班牙人民的敌视情绪,他请德国空军来是打击军事设施,是德国人擅自使用了燃烧弹。佛朗哥不敢和希特勒翻脸,但是除了发表声明否认事实,他也没有任何应对办法。
整个西班牙内战期间,除了创作这幅画,毕加索还用各种方式帮助共和国政府,包括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设立救济所,帮助缺少食物的儿童。凡是到巴黎投奔他的西班牙同胞,都能得到接济,为此毕加索不得不卖掉一些想自己留存的作品。

西班牙内战最后以佛朗哥的胜利告终,但毕加索与法西斯抗争的行动并未就此结束。二战时,巴黎沦陷于纳粹之手,毕加索也遭到了盖世太保的搜查。在毕加索家里,一位纳粹官员指着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问:“这是你画的?”毕加索回答说:“不,是你们画的。”
后果
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公元1944年,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左翼政府的毕加索加入法国共产党。
结论: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他把对于艺术的思考和立体主义技巧都融在《格尔尼卡》之中,因此这幅画是毕加索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格尔尼卡》也被认为是反映现代战争残酷性的代表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