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大流士一世上台;后果:希波战争。
文/贾彦昕
前因
大流士一世上台:公元前522年9月25日,大流士通过宫廷政变夺权。
公元前518年,大流士经历了一系列镇压人民起义以及扩张领土的战争后,决定实行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和波斯帝国的综合国力。
这一年,大流士指认当时波斯的统治者巴尔迪亚其实是篡位者高墨达,并发动政变杀死了他,大流士成功上位。他急需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获得贵族的支持,他几乎全盘废除了巴尔迪亚的改革来讨好贵族。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他还娶了居鲁士的两个女儿。但是大流士的王位坐得并不稳固。他刚刚上位,波斯帝国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大流士一世组建了著名的“不死军”
首先是爆发的是埃兰和巴比伦的起义。其中巴比伦起义对大流士的威胁更大。起义首领很快被巴比伦各地承认为王。大流士先后派出几支军队都不能把起义完全镇压下去。于是大流士只能亲临战场,对巴比伦实行血腥镇压政策。
大流士的军队被底格里斯河拦住了前进的脚步。但是大流士足智多谋,他让将士们用皮囊渡过底格里斯河,大败巴比伦军队。5天后,双方再战于幼发拉底河畔的扎赞纳镇,叛军被巴比伦军队赶到水中。连起义首领都被大流士俘虏。
不久,波斯军队攻克巴比伦。巴比伦第一次起义以失败告终。在大流士全力打击巴比伦起义的同时,帝国的其他地区的起义却并未平息。波斯、米底、埃兰、亚述等地纷纷燃起战火。波斯帝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
在这些起义中波斯起义和米底起义危害更大。波斯起义首领打着巴尔迪亚的名义在波斯称王,并向富庶的阿拉霍西亚地区进军。不过不久之后,他的军队在阿拉霍西亚被大流士的部将维瓦纳击溃。起义军首领也被杀掉。

大流士一世时期的浮雕
不久大流士率领波斯军队主力越过了札格罗斯山,与部将维瓦纳成功会师。大流士在昆都库什打败了米底起义军的首领弗拉瓦提什。他的耳朵、鼻子、舌头都被割掉,眼睛也被挖掉,并公开示众。大流士一路势如破竹,其他反抗的起义军首领也都得到了和弗拉瓦提什一样的下场。
大流士镇压波斯起义时,巴比伦地区爆发了第二次起义。但是这次很快被大流士镇压下去。巴比伦二次起义的失败标志着这场大起义的结束。大流士屠杀了10多万名起义者,才巩固住自己的地位。
平定内患后大流士对外扩张,占领印度,还征服了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上位初期各地的起义让大流士深感中央对于地方的牵制之薄弱。阿契美尼德帝国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稳固。空前扩张的版图也要求帝国革新制度,来更好适应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自公元前518年起,大流士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行政、财政改革。
大流士建立了由国王领导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王室办公厅,负责拟定文件以及监督各地方机构执行。他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的制度,地方各官员之间也相互牵制,不会威胁中央。大流士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官僚的控制。他还改革军制,扩大兵源,在帝国各战略要地都驻扎了波斯军队。这些军队平时负责守卫,在动乱时期则成了波斯帝国的坚强支柱。
大流士改革税制。波斯的任意强征现象有了一定改进。但是由于行省官员的腐败,,纳税人的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大流士注重全国的大一统。他完善交通,修筑驿道,开凿运河,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也把各行省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订立国教,从经济和文化层面减轻了地域的隔膜。

比索通古迹保留许多大流士时期的遗迹
为了夸耀功绩、巩固统治,大流士命人用波斯、埃兰和阿卡德三种语言将自己的自传篆刻在当年的昆都库什战场高处。铭文和浮雕高高的悬在大道上方,向后代讲述了大流士的丰功伟业。
后果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出2万5千人进攻沿色雷斯海岸进攻希腊。希波战争爆发。
结论:大流士改革增强了波斯的国力,巩固了波斯的统一局面。但是改革并未根本解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波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