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踏歌,南宋丰年的一支广场舞——读马远《踏歌图》
凭借人物动图再次活跃于人们视野的马远《踏歌图》,描绘了京城郊外田埂上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一对妇孺呼应着4位歌者。画面前后呼应,整个氛围瞬间激活,使得平静的画面有了旋律,欢声笑语如绕耳畔。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史记·乐书》

雨后天霁,空气清澄,山明云净,花鲜柳翠,春禾兴旺,溪水奔流,几个乡人预感丰收在望,酒足饭饱,在田垄上欢声笑语,踏歌而行,好一派明快轻松、生机蓬勃的景象。

——冯骥才

《踏歌图轴》(局部)

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20余丈、燃着5万盏灯的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3天3夜,场面极为壮观。

这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踏歌,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在宋代,每逢元宵、中秋,还会举行盛大的全国性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

同时也产生风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

踏歌图轴

马远

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田地里一片丰收场景,田埂上有六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一位长者居中,回首带领节拍,后边三位应和踏歌,或嬉闹又或醉步阑珊,神态相异。

呼应四位歌者的是一对妇孺,儿童也受气氛影响,手舞足蹈,有样学样,母亲在其后看护儿童笑脸如花。前后呼应,整个氛围瞬间激活,使得平静的画面有了旋律,欢声笑语如绕耳畔。

回首带领节拍的长者

此图在具体画法上,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钩法形成强烈的对比。

斧劈皴形势刚烈,运笔猛厉迅疾,方劲挺直,棱角分明,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阴阳面,强调山石的刚坚和磅礴的气势。

于是,在山水画中,斧劈皴便发展成为与披麻皴法同等重要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峭险的秀峰

近处的稻田刻画得非常精细,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山溪流水,用笔柔和流畅。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成繁与简、柔与刚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

从构图上,马远采用其经典的“马一角”的构图方式,这组人物正是画面的亮点,该图景色中山石、林泉、楼阁、人物尽有。

整个画幅近景、中景和远景相互衔接,层层铺设,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开阔了然。

近景中描绘一派田园风光,画面下部有两大巨石,田间阡陌中有六位农人边踏边唱,泉水涓涓,梅花绽放,垂柳依依,翠竹相映。

棱角分明的卧石

中景是一片云烟,与山林相接。在树的掩映下,宫殿隐约显现,露出部分楼阁。

远景中奇峰突起,遥遥相见;上部留有大片天空,上有题王安石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附有小字“赐王都提举”。马远很可能是应诏根据王安石此诗而创作。

树木掩映下,宫殿隐约显现

《踏歌图》既是山水画,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画,“一雅一俗”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借构图语言,将中景的天高皇帝远,与近景中的世俗农人自娱自乐进行对比,在突出作者一贯的构图风格同时,也表达了其艺术主张。

呼应四位歌者的一对妇孺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画家所生活的南宋时代,在文学艺术成就已不必讲,绝对的巅峰年代,同时也是“文艺复兴”的年代,从《踏歌图》里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文风气——把普通人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现实状态进行刻画

长者后面的踏歌3人

踏歌,顾名思义是用脚蹬踏做为节奏的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在民间非常流行,这种舞蹈不拘程式,人们口唱歌谣动作自由、活泼。

踏歌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用简单普拙的身体语言传达心情和情绪。从历代诗篇描绘可佐证其流传之广,如:唐代诗人李白也有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王安石便写道:“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再如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 踏歌游女绵相牵”等,可见这种音乐形式跨越阶层,得到了社会阶层自上而下的喜爱。

《踏歌行》舞段〈踏歌〉

这幅画的出现,可以说这个时期,不止描绘富丽堂皇的宫廷,还有这风俗小调。

画作选择把以往的神仙、胄贵放到中景天空楼阁中,只留下人间半醉半醒的陶醉。而近景田间预示丰收的稻田,更诉说着国泰民安,影射着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理想。

画上有题王安石诗

近几年,《踏歌图》凭借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再一次走进人们视野。

为了使文物活过来,故宫博物馆使把这组线描人物做成动图,使其和当下火热的广场舞相得益彰,当现实与历史在瞬间出现了重叠,走红网络是必然。

《踏歌图》动图

关于《踏歌图》

“南宋四家”之一马远的代表作;

踏歌曾经是历史当中雅俗共赏的一种娱乐形式;

踏歌图通过“马一角”式构图,把俗世人文精神进行了赞美;

画面充满节奏与韵律;

作品通过王安石诗句把庆丰收的主题进行了呼应。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