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聚焦”的重磅展品,萧萧数笔绘就神仙中人——梁楷“减笔”人物画
梁楷就如画坛诗仙,他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他的画作,笔墨似信手拈来,却能捕捉所描绘事物主要特征,具有传神的效果。这样的表现方式,被后世称之为“减笔画”,亦作“简笔画”,对后代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日两种不同的鉴藏传统体系,产生出“两个不同的梁楷”——这一现象今天还可以再次看到。

——高居翰

《六祖伐竹图》(局部)

“李白斗酒诗百篇”,醉酒的李白,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他的胆识和才气,融在酒里,飘在诗中……幻化出一个任情恣性的诗仙。

醉酒的李白,吟诗的李白,到底是什么样?

南宋画家梁楷,留下一幅《李白行吟图》。作品只以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侧身仰面,诗情满怀,纵思运句,飘飘欲仙的形象,简而不凡,为后人留下无限遐想。

李白行吟图

梁楷

梁楷用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怡然自得的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画家不拘泥于琐碎细节,通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笔墨,表现了李白放浪形骸、不拘法度的性格特征。

《李白行吟图》由大块的墨色渲染而成,人物面部则以简练精确的笔触,勾勒出五官外形。劲直的发丝和微翘的胡须则以大笔侧锋描绘,再勾勒些许细线,丝丝可辨,体现出毛发的质感。

头发、胡须丝丝可辨

人物肩部以下,占据画面大半部分的长袍,则用大笔侧锋浓墨急速书写。用笔粗放遒劲,头部则用笔轻盈流畅,表现出线条不同的速度感和力量感,寥寥几笔,信笔而成。

一个纵酒飘逸、才思洋溢的神仙形象便呼之欲出。微微仰起的头部及背在身后的双手,则生动表现了“行吟”的主题。

《李白行吟图》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简练手法,用蘸墨大笔,廖廖几笔,如墨泼纸,信笔而成,极为生动,堪称神完气足,达到了水墨画的极致。画作是梁楷“减笔画”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写意人物画。

寥寥几笔,信笔而成

除了《太白行吟图》之外,梁楷还以同样的手法,创作了一幅《泼墨仙人图》。

画中人物,是一位不衫不履、袒胸露怀的“醉态仙人”。他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像是行走在云雾之中。

仙人额头宽广,占了整个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积,而面部五官——眉、眼、鼻、嘴簇拥成一团。看上去胡子拉渣,却是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画中仙人超凡脱俗又诙谐幽默的形象,活灵活现。

在衣袖与裤子的描绘上,画家运用了大笔侧锋书写,衣袖墨色较淡,裤子则用了较重的墨,深浅比照,无须用线勾勒概括,生动地表达了人物身形。

梁楷《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上方为乾隆御笔题诗:

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

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

在乾隆笔下,画中这位洒脱不羁的人物,不过是位不知名姓的酒徒。

后世研究者也认为,“泼墨仙人”的这一称谓并不恰当,其中的人物更可能为布袋和尚一类的禅宗人物。

乾隆御题

实际上,《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这类作品,代表了南宋末年逐渐兴起的禅宗人物画的风尚

禅宗画的兴起,得益于禅宗的兴盛,禅宗画不重画而重禅,旨在以画寓禅,因画悟佛,因此不讲究形象的塑造,专意于意境的传达

在梁楷的作品中,这种粗笔横扫,笔简而意到,墨色淋漓酣畅的画法,在其之前,几无先例。在南宋绘画由工趋细向简略的潮流中,这样的画法,也属特例。

后人将梁楷此类风格,称之为“减笔画”,成为后代画家大写意追捧的楷模。

面部五官簇拥成一团

​梁楷是谁?他为何能画出如此飘逸洒脱的作品?他的“减笔画”又是如何形成的?

梁楷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画家,他的人物画在继承前代绘画基础上,开启一代新风,堪称独一无二。

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对梁楷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

​梁楷《布袋和尚》上海博物馆藏

从这段介绍可知,梁楷就如画坛诗仙,他不拘法度,放浪形骸。他曾经任职画院待诏,画技高超,画风潇洒。皇帝赐予他象征荣誉的金腰带,梁楷不收,还将其挂在画院内,不予理会。

可以想象,这位嗜酒狂放、不拘礼法的画家,酒后纵情驰骋,挥墨作画,必定也如醉酒的太白一样,思如泉涌,才情横溢。

梁楷借李白的形象,抒发胸中之气,从画中李白的身上,观者仿佛也看到梁楷的影子。

《布袋和尚》(局部)

梁楷的传世作品并不多,但题材涉及山水、花鸟、佛道人物等,而最被称道的,还是他的减笔人物画。

后世研究者认为,梁楷作品的风格,经历了从“精细之笔”到“草草之作”这样一个前后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其描绘精细之作年代较早,而减笔、泼墨之类豪放的绘画,是其晚期作品。

梁楷早期作品,造型准确,描绘精妙,此类作品包括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八高僧图》,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释迦出山图》等。

梁楷《释迦出山图》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

《紫桃轩杂缀》中记载:“梁楷写佛道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

梁楷的这类作品,多属画院院体画风,严格遵循宫廷绘画传统要求,除了对所描绘对象的精心刻画外,更注重场景内容的表现和人物面容神态精神性的描绘,通过精确造型,达到人物“传神”的效果。

梁楷《八高僧图》上海博物馆藏

不过,梁楷最受关注和赞誉的作品,还是其寥寥数笔,一挥而就的写意人物画。《图绘宝鉴》载,其“精妙之笔,皆草草,谓之减笔”。

梁楷的这类作品,笔墨信手拈来,却能捕捉所描绘事物主要特征,具有传神的效果。这样的表现方式,被后世称之为“减笔画”,亦作“简笔画”。

在《御制诗集》中,对其《右军书扇图》则有“了了略勾勒,超超具神采”的赞誉。《太平清话》评其作:“萧萧数笔,神仙中人也”。

梁楷《右军书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梁楷的“减笔”之作,突破传统单纯以线造型的作画方式,大胆发挥水墨本身的特色,以墨色的浓淡,表现所描绘对象,用笔奔放自由,墨色淋漓畅快,予人一气呵成之感。

“减笔画”是将绘画从严格的写实造型中解脱出来,摆脱笔、墨的束缚。

他的作品采取了“随形赋墨”的作法,墨块的浓淡、大小都以造型为中心,严格按照“应物象形”的法度,墨随造型而改变,所完成的作品也是“有笔有墨”

梁楷《布袋和尚图》日本香雪美术馆藏

无论是《李白行吟图》,还是《泼墨仙人图》,都是对传统以线造型的绘画语言的突破。

梁楷的泼墨、减笔之作,是在对所描绘对象精心研究之后,建立在坚实的写实准础之上的,省略了表面琐碎的细节,把握形象的客观特征,达到的简略描写。

梁楷《六祖伐竹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的减笔、泼墨,是以笔挥就而成,言简意赅,却获得让观者震撼的表现力。

梁楷开创了水墨写意画法的新局面,对后代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备受后代画家推崇,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写意画家,无不受其影响。

左图:梁楷《李白行吟图》 右图:金农《自画像》

梁楷的作品,对宋元时期禅宗绘画影响深远,在中日僧侣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其作流传至日本,备受各个阶层欣赏者亲睐,对日本镰仓室町时期水墨人物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日本水墨画发展的鼻祖之一

除了《李白行吟图》外,梁楷的《出山释加图》、《雪景山水图》和《六祖伐竹图》等多幅作品,都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时至今日,《李白行吟图》已被认定为日本“国宝”,在一水之隔的东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日本画家雪舟《仿梁楷黄初平图》

关于梁楷的“减笔画”

行云流水的简练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画作被视为存世最早的写意人物画;

“减笔画”粗笔横扫,墨色淋漓,笔简而意到;

梁楷的减笔画,开创了水墨写意画法的新局面;

被认为是日本水墨画发展的鼻祖之一。

阅读数 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