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台湾:宝岛纳入清朝版图
前因:东宁政变:1681年,郑经逝世,其长子郑克臧与次子郑克塽争夺嗣位,引发朝政动荡;后果:清廷设立台湾府: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东宁政变:1681年,郑经逝世,其长子郑克臧与次子郑克塽争夺嗣位,引发朝政动荡。

公元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康熙之命,率两万清军东渡收复台湾。

期间,清军水师在澎湖列岛大败郑军,夺下澎湖。随后施琅以澎湖为根据地,招剿兼施,最终成功招降郑氏家族,清廷设立台湾府。

这一年七月,清军水师出动各型战船236艘,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岛,与澎湖隔海相望)出发,前往澎湖。

出兵台湾是施琅三十余年的夙愿。

施琅早年是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麾下名将,骁勇异常、且精通兵法。郑成功在福建抗清之际,施琅追随左右,屡立战功。

然而,1652年,施琅与郑成功的宠臣曾德发生冲突,一气之下将曾德杀死。郑成功愤怒不已,将施琅下狱关押。施琅在拘押之中用计逃脱,投靠了清廷。郑成功得知后,立即下令斩杀施琅的父兄子侄。

从此,施琅与郑氏家族彻底反目成仇。

查看完整族谱
施琅的族谱

施琅降清之后,也时刻关注郑氏家族的动态。1681年,郑氏在台湾的第二任统治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臧、郑克塽因嗣位发生内斗,台湾局势动荡,人心不稳。

施琅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向康熙帝连上两疏,请兵出征。适逢清廷不少大臣也持相同看法,纷纷声援施琅,康熙帝于是授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对台之事可“相机进取“。

施琅在福建任上一年,期间督造战船、训练水卒,筹措物资,还专门派人调查台湾海峡风向、风力、水文情况,以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如此认真筹备了一年,终于等到了出兵这一天。

次日,清军到达澎湖列岛南部,在花屿、猫屿附近海面停靠休息。

澎湖列岛既是清军进攻台湾本岛的必经之地,也是台湾的门户。

它由64个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其中以八罩水道分界,分成南北两个岛群。域内港湾交错,险礁遍布,海岸线极度崎岖复杂。

另一边,台湾方面收到施琅率军来袭的消息,立即派出大将刘国轩率大军倾巢出动,在澎湖布兵等待。

施琅部队抵达澎湖之后,前线哨兵立即回报刘国轩,刘国轩手下副将邱辉建议乘清兵立足未稳之际,奇袭其舰队。

闽南靖海施琅墓前的施琅塑像

刘国轩却不以为意。他以自己多年在澎湖地区巡防的经验判定:澎湖地形复杂,只要守住唯一宽阔平静的水域——马公岛西北的牛心湾,待台风来袭,清军无岸可靠,到时以逸待劳,可不战而退其兵。

邱辉追问,没有台风又当如何?

刘国轩举俗语回答:澎湖六月(农历)三十日,有暴三十六,焉有无风之理?

第二天,施琅探知郑军布防于马公岛,从正面进攻势必要打一场硬仗,遂率军绕到南面的八罩岛登陆,以该岛为据点,从侧面发动进攻。

刘国轩听说清兵移师马公岛西南的八罩水道,大笑着对左右说:八罩地区湍流最急,下有老古石,坚如铁,利如刃,偶风动,船底触之立破,而澎湖又不可三日无风。能登得上去才怪呢!

然而,让刘国轩意想不到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施琅大军进入八罩附近水域时,天生异象,“虽数有风,雷响皆止”。清军遂顺利靠岸修整。

七月二十二日清早,清兵整军备战,施琅将舰队分为三路,右路军从西侧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兵要在此地登陆;他自己亲率中路军56艘主力舰油南面进攻马公岛;右路从东侧包抄郑军后路,三面形成夹击之势。

当日上午,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风势迎击,清军处于劣势,施琅手下大将朱天贵遭炮击而死。施琅并不慌乱,根据他提前查探,夏季信风有一规律:一天之内,总会有一段时间吹送南风。

果然到了中午,海上风向大变,施琅下令全面反攻。清军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清军船多,可以数船包围郑军一船,一时间“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郑军全面崩溃,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大叹“天亡我也!”,率残部从北路逃遁,返回台湾岛。

澎湖一战,清军先后焚毁、击沉、俘获郑军大小船只百余艘,士兵一万余人,另有五千驻守澎湖的兵将在刘国轩逃跑后,主动归降。至此,郑军精锐尽失,澎湖门户大开,郑氏的失败几成定局。

澎湖之战后,施琅考虑到台湾水道险恶,进军困难,决定暂缓进攻,以剿抚兼施的策略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崩溃。他先是下令给手下兵将,在澎湖禁止杀戮劫掠;又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 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陆续归顺。

如此数月,岛内人心动荡,郑克塽见大势已去,于当年九月主动请降,郑氏王朝彻底覆灭。

后果:

清廷设立台湾府: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结论:施琅收复台湾后,主张管理台湾,获得康熙帝支持。随后,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阅读数 5.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