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彪西的“女人”
作者|柴丹书
在紫色苜蓿盛开的土地上
是谁在清晨低吟浅唱?
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嘴唇红如樱桃
她的歌声轻放就像
夏日骄阳里百灵鸟
在枝头引吭歌唱……
——勒孔特·德·里尔同名诗
了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人都知道,在他创作生涯中,最不可或缺的创作因素就是女人。初听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一定有人会想,这个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谁?
德彪西的这首乐曲出自他的钢琴小品集《前奏曲》I 第八首,以简洁而闻名,也有传言说德彪西用音乐描写的是雷诺阿为他一位银行家朋友的8岁女儿艾琳所作的肖像画。这支曲子与他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大相径庭,乐曲单纯美好就像画中的小女孩儿一样纯洁。

音乐刚开始一个有“五声音阶”味道的旋律徘徊,给人以无限的韵味。第二乐句德彪西改变了和弦变化,像一个画家般的把音乐进行了调色,不停反复的蘸取颜色,在画布上修改,把颜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调手法。之后对旋律的线条进行了处理,层层递进使情绪上升,最后到达乐曲的高潮。
高潮之后,仿佛漂浮于云端,跟随平行四、五度的乐句逐渐进入了梦境。在若隐若现中看到了小女孩儿的背影,幻想着她的样子:“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小姑娘,有着樱桃般的嘴唇,在秋日温暖的午后,撑着一把小伞,阳光正好打在她微笑的脸上,泛着闪闪星光,连她眼角下的褐色的小雀斑,也在愉快的跳跃,我多么想停留在那一刻轻柔的微风里,与阳光一同揉进那无尽的纯洁的心灵里。”

德彪西的音乐总能从诗画中获取灵感,同时也给予聆听者启发。德彪西曾说:“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在德彪西的生命中,反叛似乎贯穿了他的一生,21岁获得”罗马大奖“后发表文章说”罗马奖学金无用“之说;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排斥传统音乐教育,离经叛道,拒绝墨守成规,遭到了学院派老师们的抵制。无缘钢琴比赛之后他索性开始了创作生涯。

他反对瓦格纳,讨厌柴科夫斯基和贝多芬的音乐,对古典主义音乐敬而远之,他更加讨厌人们给他冠以的”印象派“这一称谓。甚至是连前奏曲这种曲式(大型乐曲前,引子式即兴创作的短小乐曲),德彪西也把它写成了独立的乐曲形式,绝不循规蹈矩。
最早“印象派”这个词诞生于法国美术中的一种创作流派,是一种极度“自我”的创作风格,强调瞬间感受,在每个不同人的观赏角度对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印象派的作品往往形成于创作者一瞬间的灵感。德彪西在音乐创作方面突破传统和声调性,大量使用大小调以外的音阶,全音阶以及类似中国五声调式的音阶来创作。尽管德彪西否认自己的作品为印象派,但他对调性的处理及和声的开发使他的音乐成为了20世纪音乐的开端,对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他作品中主题简短,和声半音化明显,旋律细腻配器多变,音乐主题广泛,包括地域风俗、自然风光、神话故事等。聆听的同时几乎能马上能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对于主题的描写。例如他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运用了四部同向的创作方式来体现“虚无缥缈”的音乐体验,这是我们对于这首乐曲最直观的瞬间感受,这与印象派绘画的创作特征十分相似,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朦胧、虚幻、缥无的色彩,甚至我们可以在他的音乐中听到中国五声调式的影子,所以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不止善于使用钢琴音色“作画”,他的一生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室内乐,在歌剧和艺术歌曲领域也有作品产生,虽然他只创作了一部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却成为了法国歌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德彪西的艺术之门几乎是由他的姑姑克莱门汀为他打开的,克莱门汀一位叫让·西汝蒂的意大利人担任德彪西的钢琴教师,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的老师各个都是当时知名的音乐家,他的钢琴演奏水平也十分专业。之后在德彪西的主课老师马蒙泰尔的推荐下,他成为了冯·梅克夫人的女儿索妮娅的家庭音乐老师,并跟随梅克夫人到世界各地地游历。由于梅克夫人是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她十分欣赏德彪西的才华,还曾把他创作的一首小曲寄给了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回信道:“这是一首非常美丽动听的段子,只可惜太短了。”
德彪西的一生伴随着各色各样的女人,与梅克夫人的女儿索妮娅情窦初开的青涩回忆;穷困潦倒时与之十年相伴纯洁甜蜜爱情的杜庞;被开朗直率,对人亲切的时髦女设计师莉莉小姐所吸引;最终与小有名气的女歌唱家——成熟有女人味的艾玛共度余生,并育有一女,尽管他们的女儿在14岁时夭折。
各种关于他与这些女人情感纠葛中的流言蜚语也从未停止过,他在作品创作中渗透了他的每段感情,他从这些关系中获取了不同灵感,同时也造就了他的音乐世界,给予他的艺术之花养分,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无论你是否听过德彪西的音乐,你都很容易的走进他的音乐世界,在那里无论你是谁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情,见过从未有过的风景。正如德彪西说过的:“我所渴求的音乐必须足以轻柔,才能适应人类灵魂的抒情流露和梦境的缥缈悠然。”
德彪西的音乐旋律优美,意境十足,这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被艺术家们改编成了许多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