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拥立隆武政权:郑氏与南明
前因:1、甲申之变;2、南明弘光帝被俘; 后果:郑成功起兵抗清。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甲申之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2、南明弘光帝被俘:1645年,清军破扬州,弘光帝朱由崧被俘。

公元1645年闰六月,南安伯、福建总镇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元隆武,以福州为临时国都,建立起南明第二个政权,是为隆武政权

隆武皇帝登基之初,就封郑芝龙为南安侯、其四弟郑鸿逵为定虏侯、其五弟郑芝豹为澄济伯。郑芝龙还有一从子(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承人),名叫郑彩,也被封为永胜伯。

随后,郑芝龙将郑森引见给隆武帝。

郑森是郑芝龙长子,他母亲田川氏是郑芝龙在日本平户藩娶下的妻子。郑森生于平户,在那里长到七岁,之后母子俩被郑芝龙接回泉州府安平(现福建省安海镇)居住。

曾经称霸海上的郑氏集团

崇祯十七年(1644年),20岁的郑芝龙被送往南京国子监求学,师从江浙明儒钱谦益。不料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军攻入山海关。郑成功遂南下归闽。

隆武帝见了21岁的郑成功,大赞其仪表堂堂、青年才俊,并称“惜无一女配卿!”

继而赐郑森国姓“朱”,改名成功,封为忠孝伯。隆武帝又细语叮嘱“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这次会面把郑森变成了国姓爷朱成功,也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随着隆武政权的确立,郑氏一门都登上了荣誉的巅峰,郑芝龙也成为隆武帝的肱骨之臣。

郑芝龙,福建省南安县人。天启元年(1620年),17岁的郑芝龙南下香山澳(澳门)谋生,在那里,他结识了海商李旦。

李旦也是福建人,早年在闽粤沿海经商,势力远及苏门答腊万丹和菲律宾并群岛。后又与日本海盗集团合作,垄断日本至台湾、东南亚航路上的国际贸易,不时也从事海盗掠夺行为,因其剽悍作风而闻名海上。

通晓日语、葡语、西班牙语、闽南话的郑芝龙很快就成为李旦的左膀右臂,在荷兰占领台湾期间,郑芝龙作为李旦特派的通事负责与荷兰人交易。

1625年,李旦病死,郑芝龙继承了他在台湾的产业和部下,逐渐发展成闽粤沿海势力最大的武装海上走私集团,其部众达三万人,拥有船只千余艘,对东南地区海防造成很大的威胁。

当时的明政府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辽东战事上,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投入其中,对闽粤海患鞭长莫及,只好采取招安策略。

1628年,崇祯帝命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郑芝龙,并暗许其受抚后可以官军名义清除异己,垄断东南沿海一切商贸事务。郑芝龙于是率众归降,接受游击将军一职,后又升为福建总兵,郑家军也成为明廷最为倚重的水师。

就这样,到崇祯末年,郑芝龙几乎成为福建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且“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

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其堂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自立为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不想,次年清军长驱直入,攻破扬州城。朱由崧仓皇逃亡,却在途中被捕,弘光政权就此灭亡,江南地区也在清军铁蹄下沦陷。

当时,朱聿键还是戴罪之身。

查看完整族谱

隆武帝的族谱

崇祯九年(1636年),清兵入塞,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上疏请求勤王,崇祯帝不许,朱聿键竟自率数千人北上,结果因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凤阳(安徽滁州)九年。

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后,曾下令将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今桂林南)关押。结果朱聿键刚刚行至杭州,就传来弘光灭亡的消息。不久,镇守浙江的潞王朱常淓也投降清军。

朱聿键在杭州时,曾向潞王献策,劝其自立为王、据守江南,日后再图北上复国。他的建议自然没被采纳,但他积极抗清、保存国祚的姿态却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这两人就是镇江总兵郑鸿逵和郑彩。

清军一旦占领浙江,接下来危险的正是郑氏家族的大本营——福建。郑氏兄弟也急于寻找新的皇权代理人,来为他们割据福建、保存实力提供合法的名义。

就这样,朱聿键的抱负和郑氏家族的需求不谋而合。朱聿键在郑鸿逵和郑彩的护送下来到福州,在郑芝龙首肯之下被推上王位。

后果:

郑成功起兵抗清:1646年,郑成功在小金门(金门县烈屿乡)誓师反清。

结论:郑芝龙拥立南明隆武政权是明末时局大乱之际的权宜之计,他真正的目的是保存自己在福建地区的实力和特权。正是因为这种合作本质上是利益导向的,才有了隆武北伐失败和郑芝龙降清的后续事件。

阅读数 7.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