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意大利重新四分五裂;后果: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意大利重新四分五裂
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列强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会议重新划分欧洲,意大利因此被瓦解,回到了大革命前的多个城邦国状态。
1848年,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的人民不满君主专制统治,掀起了起义。这次起义,掀起了意大利独立战争的序幕。
当时,意大利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并且还处于奥地利的控制下。意大利人不仅要受各邦国的君主统治,还要处于奥地利警察的严密监视下。
这样管理和的侦查制度,让意大利人毫无自卫能力。如果他们有任何反抗举动,都会面临邦国和奥地利军队的双重打压。
意大利人的全面反抗,是从西西里开始的。
当时,巴勒莫的自由派向两西西里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提出了一个请求。他们希望斐迪南二世能够允许他们建立国民自卫军。

两西西里王国的地理位置
斐迪南二世固守专制统治的堡垒,听不进去自由党的建议,直接回绝了这个建议。这个行为,立刻激起了老百姓的反对。
实际上,斐迪南二世在此前的统治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贵族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农民在缴纳捐税和地租之后,几乎一无所留。
同时,斐迪南二世对意大利的独立统一还全然没有兴趣。
他的理想是保有其两西西里王国,远离政治斗争。他曾告诫他的儿子弗朗切斯科二世,既不要与意大利统一的核心撒丁王国结盟,也不要与对抗意大利统一的奥地利结盟。
由此可见,巴勒莫起义并不是偶然爆发的。
斐迪南二世听说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出动了王国军队进攻巴勒莫,想把起义镇压下去。所有的城市贫民和农民互相配合,与王国军队展开了激烈战斗。不久,他们就攻下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

今天的巴勒莫
斐迪南二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局势了,就命令王国军队从巴勒莫撤退。起义的领导力量随即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替代斐迪南二世掌握了政权。
与此同时,起义还迅速发展到伦巴第、威尼斯、米兰等地。这些地区的人民纷纷宣布成立共和国,还提出了反对奥地利的要求。
撒丁王国的国王查理·阿尔伯特也受到了影响,明确提出了对奥宣战的主张。
查理·阿尔伯特和斐迪南二世等君主不同,他早年曾在巴黎长大,受到过法国大革命的熏陶。因此,他对起义没有过分的排斥,甚至企图领导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他的号召下,意大利的几个邦国都加入到了对奥战争中。然而,战争刚打响,却引来了另一些邦国君主和罗马教皇的反对。他们怕人民力量会借机壮大,从而影响自己的专制统治。

意大利独立战争
正在此混乱不安之时,斐迪南二世突然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自由派政权。西西里的起义者猝不及防,很快被斐迪南二世彻底镇压了下去。
斐迪南二世重新统治西西里后,大肆屠杀主张民族独立的爱国者。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反奥力量。
奥军抓住了这个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开始对意大利发动反击。他们派了7万人与撒丁王国军队交战。
撒军仅有奥军一半的兵力,因敌众我寡而大败。撒丁王国不得不向奥地利低头,和奥地利签署停战协议。
奥地利没有轻易放过撒丁王国,他们借着这个机会,逼着撒丁王国将伦巴第、威尼斯、帕尔马和莫德纳等地割让给奥地利。
这个消息一出,意大利各阶层人民都极为愤慨。不久,他们为意大利的独立统一,再次向奥地利发起了战争。
后果
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
1895年,撒丁王国迫于法国的压力,承认了损害意大利利益的法奥协定。意大利人民对此极为愤慨,开始抵制君主政权复辟,推进意大利统一。
结论:意大利独立战争是意大利人反抗奥地利、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战争。第一次独立战争,拉开了反奥的序幕,并为意大利的统一奠定了基础。